跳转到内容

餘杭區

出自维基百科,自由个百科全书
杭州市余杭区
余杭临平全景
概要
国家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级行政区

浙江省杭州市
区划类别 市辖区
建立辰光 2001年
政府地址 临平街道西大街33号
区委书记 朱金坤
区长 姜军
方言 吴语苕溪小片苏沪嘉小片
地理
总面积 1223.56km²平方公里
人口帮经济
总人口(2011) 117.0290万
人口密度(2011) 表达式出错:弗能识别个标点“万”人/平方公里
其他
邮政编码 311100
电话区号 +86 (0)571
网站:www.yuhang.gov.cn
查看模板及說明

餘杭區吳越地區浙江省杭州市裏向一個市轄區。勒拉杭嘉湖平原南端,面積1222.56平方千米。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余杭區目前常住人口1170290人。2011年末全區戶籍人口87.67萬人。郵遞區號311000。區人民政府臨平街道西大街33號。

歷史

[编辑]

”爲地名,“餘”一說爲古越語“鹽”之意,一說爲古越語發語詞,無實際含義,(余杭爲“禹航”是現代傳說,雖美好但並弗屬實)。余杭之名,春秋辰光已見諸史籍,彼時屬吳國越國領地,戰國中期屬楚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在今境內置錢唐(含今杭州城區)、余杭兩縣,屬會稽郡(錢唐幾經變更,到民國爲杭縣,今余杭區系由原余杭縣搭杭縣大部地域合併而成)。西漢時,余杭、錢唐兩縣仍屬會稽郡,錢唐爲會稽郡西部都尉治。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錢唐縣爲泉亭縣新朝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余杭縣爲進睦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複名余杭、錢唐。三國時,余杭、錢唐儕入東吳版圖,屬吳郡,隸揚州,錢唐縣並爲吳郡都尉治。

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改置杭州,州治初設余杭,次年移錢唐。大業三年(607年),又改杭州爲余杭郡,錢唐、余杭仍爲所屬。武德四年(621年)複余杭郡爲杭州,爲避國號諱,改錢唐爲錢塘。五代後樑龍德二年(922年),劃錢塘、鹽官兩縣地各半及富春縣之兩鄉地置錢江縣,與錢塘縣同城設治。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改錢江縣爲仁和縣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爲臨安府,屬兩浙西路。錢塘、仁和升赤,余杭升畿。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臨安府爲杭州路,錢塘、仁和、余杭屬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攻下杭州,改杭州路爲杭州府。明清延之。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2月,廢杭州府,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與余杭縣同屬錢塘道。1949年5月中共取得兩縣个政權,余杭、杭縣建制未變。1958年4月,杭縣畀撤銷脫,屬杭州市郊區。1960年1月建立錢塘聯社(縣級)。余杭縣亦於1958年10月撤銷,併入臨安縣。1961年3月,從臨安縣析出原余杭縣境與錢塘聯社合併,4月,錢塘聯社撤銷脫,恢復縣建制,定名余杭縣,縣治設臨平鎮。1994年4月,撤銷余杭縣,設立余杭市。2001年3月,撤銷余杭市,設立杭州市余杭區。

2011年余杭區9個鎮鄉建制改爲余杭區政府直轄,改爲街道辦事處[1]

地理

[编辑]

余杭區勒拉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南瀕錢塘江,是長江三角洲个圓心地。地理座標爲北緯30°09′~30°34′、東經­119°40′~120°23′,東西長約63公里,南北寬約30公里,總面積約1223.56平方公里。余杭區從東、北、西三面成弧形拱衛杭州中心城區,東面與海寧市接壤,東北與桐鄉市交界,北面與德清縣毗連,西北與安吉縣相交,西面與臨安市爲鄰,西南與富陽區相接。

余杭區跨越錢塘江搭浙北杭嘉湖平原兩个地層分區,宏觀構造特徵大體浪可分爲西部山地丘陵區搭東部平原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大致以東苕溪爲界,西部山地丘陵河谷,形成於1.3億年前,長期基本穩定;東部水網平原、灘塗平原幾經滄桑,從公元前5世紀起,隨文明進步而逐步開拓,形成乃朝个地貌。

區境西北與西南部屬天目山東麓搭千里崗山脈之餘脈。山體順南、中、北3條苕溪谷地兩側呈馬蹄形展布,層巒疊嶂、茂林修竹。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窯頭山 (1095米)、紅桃山(1029米),海拔500米~1000米个有鸕鳥山(870米)、峰高嶺(708米)、王位山(726米)、紅山頂(640 米)、徑山(616米)等13座。因苕溪而成个河谷平原分佈在苕溪穀口。東北部爲水網平原,主要分佈在京杭大運河流域,平疇一片,塘漾棋布,是聞名个杭嘉湖水鄉平原。東南部爲灘塗平原,分佈於星橋周楊村至亭趾一線以南,是在海積作用爲主,沖積、湖積作用爲輔條件下形成个,地勢略高亢平坦、土層深厚,是境內重要經濟作物區。平原面積8.62萬公頃,占全區面積个61.48%。

氣候

[编辑]

余杭地處北亞熱帶南緣季風氣候區。冬夏長春秋短,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豐沛。年平均降水量1150mm至1550mm。因境內地形弗同,小氣候差異明顯,春、冬、夏季風交替,冷暖空氣活動頻繁,春雨連綿,風向多變,天氣變化較大。常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雨量相對集中,梅雨結束即進入盛夏,受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天氣晴朗、溫度高、日照強、蒸發大,易有伏夏。秋季,秋高氣爽,天氣比較穩定。冬季,盛吹西北風,寒冷、乾燥,如遇北方強冷空氣,就出現寒潮。氣候特徵爲氣溫適中,適宜雙、三熟制。雨熱同季,有利於葉妗莖類作物搭瓜果生產。地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區,適宜栽培種植南北多種作物,具有發展糧食生產搭多種經濟作物个氣候優勢。

行政區劃

[编辑]

下轄14個街道、6個鎮:

  • 街道辦事處:臨平街道、東湖街道、南苑街道、星橋街道、五常街道、運河街道、喬司街道、崇賢街道、余杭街道、閑林街道、倉前街道、良渚街道、仁和街道、中泰街道。
  • 鎮:塘棲鎮、瓶窯鎮、百丈鎮、黃湖鎮、鸕鳥鎮、徑山鎮。

人口

[编辑]

全區2010年11月1日零點余杭戶籍个人口爲85.93萬人,男性人口爲601883人,占51.43%;女性人口爲568407人,占48.5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爲100,男性對女性个比例)爲105.89,居住在城鎮个人口爲712754人 ,占60.90%;居住在鄉村个人口爲457536人,占39.10%。全區常住人口當中,0-14歲人口爲138295人,占11.82%;15-59歲人口爲881310人,占75.31%;60歲及以上人口爲150685人,占12.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爲99352人,占8.49%。年末總戶數24.31萬戶。全年出生人口9936人,死亡人口5175人,人口出生率搭自然增長率分別爲11.0‰搭5.1‰。

全區常住人口當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程度个人口爲169132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个人口爲310132人;具有初中程度个人口爲341576人;具有小學程度个人口爲245529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个人包括各類學堂个畢業生、肄業生搭在校生)。全區常住人口當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弗識字个人)爲39710人,占常住人口總數个3.39%。

文化

[编辑]

良渚文化、運河文化、茶文化,共同構築了余杭深厚个歷史文化底蘊搭豐富个文化積澱。

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發生勒距今5300 年至4000年。是長江中下游太湖地區文化序列中个一個階段,即由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个發展序列。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遺存分佈頂集中、規模頂大、等級頂高个中心址,主要分佈在余杭區境內,實際跨度約東西11.5公里、南北7公里,面積約42平方公里,分佈著135個遺址點,包括宮殿、墓地、祭壇、村落、大型禮制性建築基址等各類遺存。

運河余杭段全長31公里,兩岸个旅遊資源單體數達82個,主要以人文旅遊資源爲主。豐子愷曾盛讚“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塘棲鎮內現存古跡、古建築頗多,最具特色个是八字橋明代古建築群。塘棲古鎮沿河築街,過街樓、廊簷、美人靠、三十六座半橋、七十二條半弄,有著濃郁个吳越文化底蘊。“翁埠潮回千頃月,超山雪盡萬株梅”。超山梅花以其“古、廣、奇”三絕聞名於世,金石書畫大師吳昌碩先生生前十分鍾愛,並選擇身後與超山梅花相伴,使超山梅花搭金石文化結下了弗解之緣。“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運河人家幾千年來傍河而生,依河而作,形成了獨具特色个江南水鄉文化。

余杭个茶文化源遠流長,余杭徑山畀譽爲“茶聖著經之地,日本茶道之源”。相傳一千二百多年前,茶聖陸羽在余杭徑山寫就了世界浪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七百多年前,日本聖一國師圓爾辯圓從靜岡縣來到余杭,師從徑山寺無准法師,回國後,將徑山禪寺个宴茶方式傳入日本,逐漸演變成日本茶道

物產

[编辑]
  • 金屬資源:銅、鉬、鐵
  • 非金屬礦產資源:膨潤土、螢石、石灰石、白雲石、大理石、花崗岩、凝灰岩、天然氣等。
  • 植物資源:蠶繭、茶葉、黃麻、毛竹、毛筍。
  • 土特產:塘棲枇杷、超山青梅、臨平甘蔗、楊梅、春筍、荸薺、黃薑等。

名勝古蹟

[编辑]

有超山、章太炎故居良渚遺址、臨平公園、佛教聖地徑山寺遺址、道教名山洞霄宮遺址、南山摩崖造像、雙溪陸羽泉等。

參考文獻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