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杭區

出自维基百科,自由个百科全书
(从余杭区转戳到箇里)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杭州市余杭区
Skyline of Linping in 2008.jpg
余杭临平全景
概览
国家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

浙江省杭州市
区划类别 市辖区
建置时间 2001年
政府驻地 临平街道西大街33号
现任区委书记 朱金坤
现任区长 姜军
方言 吴语苕溪小片苏沪嘉小片
地理
总面积 1223.56km²
人口及经济
总人口(2011) 117.0290万
人口密度

956.46人/km²
其它
邮政编码 311100
电话区号 +86 (0)571
网站:www.yuhang.gov.cn
查看模板及說明

餘杭區吳越地區浙江省杭州市裏向一個市轄區。勒拉杭嘉湖平原南端,面積1222.56平方千米。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余杭區目前常住人口1170290人。2011年末全區戶籍人口87.67萬人。郵遞區號311000。區人民政府臨平街道西大街33號。

歷史[编辑]

”爲地名,“餘”一說爲古越語“鹽”之意,一說爲古越語發語詞,無實際含義,(余杭爲“禹航”是現代傳說,雖美好但並弗屬實)。余杭之名,春秋辰光已見諸史籍,彼時屬吳國越國領地,戰國中期屬楚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在今境內置錢唐(含今杭州城區)、余杭兩縣,屬會稽郡(錢唐幾經變更,到民國爲杭縣,今余杭區系由原余杭縣搭杭縣大部地域合併而成)。西漢時,余杭、錢唐兩縣仍屬會稽郡,錢唐爲會稽郡西部都尉治。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錢唐縣爲泉亭縣新朝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余杭縣爲進睦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複名余杭、錢唐。三國時,余杭、錢唐儕入東吳版圖,屬吳郡,隸揚州,錢唐縣並爲吳郡都尉治。

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改置杭州,州治初設余杭,次年移錢唐。大業三年(607年),又改杭州爲余杭郡,錢唐、余杭仍爲所屬。武德四年(621年)複余杭郡爲杭州,爲避國號諱,改錢唐爲錢塘。五代後樑龍德二年(922年),劃錢塘、鹽官兩縣地各半及富春縣之兩鄉地置錢江縣,與錢塘縣同城設治。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改錢江縣爲仁和縣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爲臨安府,屬兩浙西路。錢塘、仁和升赤,余杭升畿。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臨安府爲杭州路,錢塘、仁和、余杭屬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攻下杭州,改杭州路爲杭州府。明清延之。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2月,廢杭州府,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與余杭縣同屬錢塘道。1949年5月中共取得兩縣个政權,余杭、杭縣建制未變。1958年4月,杭縣畀撤銷脫,屬杭州市郊區。1960年1月建立錢塘聯社(縣級)。余杭縣亦於1958年10月撤銷,併入臨安縣。1961年3月,從臨安縣析出原余杭縣境與錢塘聯社合併,4月,錢塘聯社撤銷脫,恢復縣建制,定名余杭縣,縣治設臨平鎮。1994年4月,撤銷余杭縣,設立余杭市。2001年3月,撤銷余杭市,設立杭州市余杭區。

2011年余杭區9個鎮鄉建制改爲余杭區政府直轄,改爲街道辦事處[1]

地理[编辑]

余杭區勒拉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南瀕錢塘江,是長江三角洲个圓心地。地理座標爲北緯30°09′~30°34′、東經­119°40′~120°23′,東西長約63公里,南北寬約30公里,總面積約1223.56平方公里。余杭區從東、北、西三面成弧形拱衛杭州中心城區,東面與海寧市接壤,東北與桐鄉市交界,北面與德清縣毗連,西北與安吉縣相交,西面與臨安市爲鄰,西南與富陽區相接。

余杭區跨越錢塘江搭浙北杭嘉湖平原兩个地層分區,宏觀構造特徵大體浪可分爲西部山地丘陵區搭東部平原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大致以東苕溪爲界,西部山地丘陵河谷,形成於1.3億年前,長期基本穩定;東部水網平原、灘塗平原幾經滄桑,從公元前5世紀起,隨文明進步而逐步開拓,形成乃朝个地貌。

區境西北與西南部屬天目山東麓搭千里崗山脈之餘脈。山體順南、中、北3條苕溪谷地兩側呈馬蹄形展布,層巒疊嶂、茂林修竹。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窯頭山 (1095米)、紅桃山(1029米),海拔500米~1000米个有鸕鳥山(870米)、峰高嶺(708米)、王位山(726米)、紅山頂(640 米)、徑山(616米)等13座。因苕溪而成个河谷平原分佈在苕溪穀口。東北部爲水網平原,主要分佈在京杭大運河流域,平疇一片,塘漾棋布,是聞名个杭嘉湖水鄉平原。東南部爲灘塗平原,分佈於星橋周楊村至亭趾一線以南,是在海積作用爲主,沖積、湖積作用爲輔條件下形成个,地勢略高亢平坦、土層深厚,是境內重要經濟作物區。平原面積8.62萬公頃,占全區面積个61.48%。

氣候[编辑]

余杭地處北亞熱帶南緣季風氣候區。冬夏長春秋短,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豐沛。年平均降水量1150mm至1550mm。因境內地形弗同,小氣候差異明顯,春、冬、夏季風交替,冷暖空氣活動頻繁,春雨連綿,風向多變,天氣變化較大。常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雨量相對集中,梅雨結束即進入盛夏,受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天氣晴朗、溫度高、日照強、蒸發大,易有伏夏。秋季,秋高氣爽,天氣比較穩定。冬季,盛吹西北風,寒冷、乾燥,如遇北方強冷空氣,就出現寒潮。氣候特徵爲氣溫適中,適宜雙、三熟制。雨熱同季,有利於葉妗莖類作物搭瓜果生產。地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區,適宜栽培種植南北多種作物,具有發展糧食生產搭多種經濟作物个氣候優勢。

行政區劃[编辑]

下轄14個街道、6個鎮:

  • 街道辦事處:臨平街道、東湖街道、南苑街道、星橋街道、五常街道、運河街道、喬司街道、崇賢街道、余杭街道、閑林街道、倉前街道、良渚街道、仁和街道、中泰街道。
  • 鎮:塘棲鎮、瓶窯鎮、百丈鎮、黃湖鎮、鸕鳥鎮、徑山鎮。

人口[编辑]

全區2010年11月1日零點余杭戶籍个人口爲85.93萬人,男性人口爲601883人,占51.43%;女性人口爲568407人,占48.5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爲100,男性對女性个比例)爲105.89,居住在城鎮个人口爲712754人 ,占60.90%;居住在鄉村个人口爲457536人,占39.10%。全區常住人口當中,0-14歲人口爲138295人,占11.82%;15-59歲人口爲881310人,占75.31%;60歲及以上人口爲150685人,占12.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爲99352人,占8.49%。年末總戶數24.31萬戶。全年出生人口9936人,死亡人口5175人,人口出生率搭自然增長率分別爲11.0‰搭5.1‰。

全區常住人口當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程度个人口爲169132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个人口爲310132人;具有初中程度个人口爲341576人;具有小學程度个人口爲245529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个人包括各類學堂个畢業生、肄業生搭在校生)。全區常住人口當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弗識字个人)爲39710人,占常住人口總數个3.39%。

文化[编辑]

良渚文化、運河文化、茶文化,共同構築了余杭深厚个歷史文化底蘊搭豐富个文化積澱。

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發生勒距今5300 年至4000年。是長江中下游太湖地區文化序列中个一個階段,即由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个發展序列。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遺存分佈頂集中、規模頂大、等級頂高个中心址,主要分佈在余杭區境內,實際跨度約東西11.5公里、南北7公里,面積約42平方公里,分佈著135個遺址點,包括宮殿、墓地、祭壇、村落、大型禮制性建築基址等各類遺存。

運河余杭段全長31公里,兩岸个旅遊資源單體數達82個,主要以人文旅遊資源爲主。豐子愷曾盛讚“江南佳麗地,塘棲水鄉是代表之一”。塘棲鎮內現存古跡、古建築頗多,最具特色个是八字橋明代古建築群。塘棲古鎮沿河築街,過街樓、廊簷、美人靠、三十六座半橋、七十二條半弄,有著濃郁个吳越文化底蘊。“翁埠潮回千頃月,超山雪盡萬株梅”。超山梅花以其“古、廣、奇”三絕聞名於世,金石書畫大師吳昌碩先生生前十分鍾愛,並選擇身後與超山梅花相伴,使超山梅花搭金石文化結下了弗解之緣。“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運河人家幾千年來傍河而生,依河而作,形成了獨具特色个江南水鄉文化。

余杭个茶文化源遠流長,余杭徑山畀譽爲“茶聖著經之地,日本茶道之源”。相傳一千二百多年前,茶聖陸羽在余杭徑山寫就了世界浪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七百多年前,日本聖一國師圓爾辯圓從靜岡縣來到余杭,師從徑山寺無准法師,回國後,將徑山禪寺个宴茶方式傳入日本,逐漸演變成日本茶道

物產[编辑]

  • 金屬資源:銅、鉬、鐵
  • 非金屬礦產資源:膨潤土、螢石、石灰石、白雲石、大理石、花崗岩、凝灰岩、天然氣等。
  • 植物資源:蠶繭、茶葉、黃麻、毛竹、毛筍。
  • 土特產:塘棲枇杷、超山青梅、臨平甘蔗、楊梅、春筍、荸薺、黃薑等。

名勝古蹟[编辑]

有超山、章太炎故居良渚遺址、臨平公園、佛教聖地徑山寺遺址、道教名山洞霄宮遺址、南山摩崖造像、雙溪陸羽泉等。

參考文獻[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