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吳越歷史

出自维基百科,自由个百科全书

吳越歷史,是指个吳越地區歷史

吳越地區,從舊石器時代起,歷經新石器時代个上山文化、小黃山文化、跨湖橋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錢山漾文化、好川文化、馬橋文化等,先秦時期个勾吳于越甌越楚國秦朝,漢朝搭東甌國,六朝時期个東吳、兩晉、南朝,隋朝,唐朝,五代个南唐搭吳越國,兩宋,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箇中央還長期有越人部落个存在,搭各許政權等个統治。

遠古時代[编辑]

吳越地區个地質歷史裡頭,有多種多樣个生物種類搭化石記錄。

侏羅紀白堊紀,吳越个宕地有許特有个恐龍翼龍品種,打比方講,有浙江峨眉龍舟山龍南京龍太倉龍等。

海門地區發現爻無數魚龍个化石,箇是一種生活在侏羅紀到白堊紀个海洋爬蟲類

南京邊扗个灰岩溶洞中央,發現爻蠻多隻南京猿人个化石,是重要个早期人類化石。

上古時代[编辑]

上古時代个吳越地區,是古文明个發祥地之一。

舊石器時代[编辑]

古人類人牙化石「建德人」顯示,在距瑲五萬年光景,原始人類活動便在吳越个宕地出現。

新石器時代[编辑]

西元前8000到6500年光景,來朞日个金衢盆地,出現爻一種有規劃特點搭聚落結構个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謳作上山文化,相關个遺跡裡向已經出土爻具有明顯馴化特徵个水稻植硅體

前7000年光景,小黃山文化在嵊州出現,有承前啟後作用。

前6000到4000年光景,來湘湖南岸,跨湖橋文化出現。箇地方出土一隻獨木舟,畀望作航海傳統个體現。

前5000到4000年光景,杭州灣南岸平原出現爻河姆渡文化,以余姚河姆渡遺址為代表。來河姆渡相關文化遺址裡頭,發現爻大量幹闌式建築,說明爻當時个巢居習慣;佢侇已經開始喫人工栽種个水稻;佢手工藝術品老實精湛,以「雙鳥朝日」紋象牙雕頂頂有名。有學者認為,河姆渡人可能搭早期/先南島人有關。

前5000年到3350年光景,馬家浜文化出現來環太湖流域。佢侇採集、漁獵、畜牧搭稻作為食物來源,相關遺址出土个野生動物骨頭有梅花鹿、四弗像、野豬、獐、貉、、蠔,各種鳥,草魚、黿、鯽魚許个水生動物,還有桃、杏梅搭菱角等。

前5300年到4000年光景,良渚文化來環太湖地區出現搭擴展佢个影響力,佢个政治體制是酋邦,也有學者認為已經是國家个雛形,是因之各个酋邦已經形成聯盟、有濃厚个神權色彩、能夠建造大型工程、社會成員地位分化等。佢个中心以良渚遺址邊扗个莫角山王城。良渚文化个頂重要个特點是玉器个運用搭陪葬,箇便包括大隻个玉琮玉璧玉鉞。玉琮是箇裡向工藝頂精、頂有權威个玉器,上頭有多種獸面紋,其中以全幅个神人獸面紋頂頂尊貴;玉鉞是軍權、王權个象徵。良渚文化中央,已經有文字个雛形,或者已經出現爻原始文字。基因研究還表明,長江出海口邊个良渚人裡向,存在高比例个單倍群O-M119(原O1a)基因,可能講明爻箇時節、南島人壯侗語族已經來在良渚交會。

前2700到3200年光景,錢山漾文化湖州出現,相關遺址中央出土爻與良渚搭馬橋文化中弗同个器物,畀認為是種新个文化類群。

前2700到3200年光景,好川文化麗水出現,其印紋陶畀認為是越人考古文化个代表物事。

前1900到1200年光景,馬橋文化在太湖流域出現,但出現返老還祖現象,文字比良渚簡單。相關遺跡出現爻小件青銅器。

古典時代[编辑]

吳越時期[编辑]

勾吳、于越初期[编辑]

馬橋文化發展成爻吳國越國。吳國,貤作句吳、 工䱷、攻吾等;越國,貤作、于越、于粵、大越。對佢侇个起源有多種望法,《吳越春秋》搭《越絕書》兩書个作者認為吳越兩國地理相接,習俗相同,語音相通。根據考古證據,越人在語言習俗、歷史傳承、考古遺蹟許宕地搭中原有蠻多差別。佢侇被認為講是壯侗語系或南亞語系古越語,漢朝劉向个《說苑·善說篇》裡頭所錄个《越人歌》便算是保存頂完全个越語資料。佢寫爻一个越人思慕王子个心聲:「濫兮抃草濫予?昌(桓)澤予?昌州州(湛)。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原譯文: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後恥。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吳語譯文:朞日是何日子阿,我在乘舟漫遊。朞日是何日子阿,好搭王子同舟。承蒙王子望扗起,弗畀我在嫌憎。我心亂弗已啊,得著認得王子!)

因之吳越宕地水網密集,有許地方丘陵縱橫,吳越軍隊長在舟楫、步兵、短兵,箇宕地貤富有銅、錫,使得兩國鑄劍技術高超。吳越劍劍型有兩,一為獸面劍格,多有圓轂,一為一字劍格,劍身寬長,形制還要統一[1]。 箇許劍中,以吳越王劍為頂精品。越王劍劍體个菱形暗格紋、劍首个同心圓搭複合劍體為人稱道。

吳越爭霸[编辑]

《春秋》記載,吳越交兵至少有十,其是,閽刺吳王餘祭吳滅巢與鍾離之戰檇里之戰柏舉之戰越襲吳之戰(前505)、槜李之戰夫椒之戰越襲吳都之戰笠澤之戰滅吳之戰

吳國在滅爻邗國後,搭楚國產生衝突。前506年,吳王閣閭在伍子胥孫武輔佐下頭,打進楚國,在柏舉之戰大敗楚國,吳軍攻入郢都,楚昭王出逃隨國,吳國雄霸東南。

允常死,勾踐繼位。吳王闔閭攻越,大敗,後自家身死,兒夫差繼位。夫差為復仇,興兵伐越,勾踐忖要先發製人,便先攻吳。夫差在夫椒之戰敗越軍,圍困勾踐在會稽山。勾踐獻禮求和,最後夫差畀勾踐放轉越國。

夫差北進中原爭霸。前482年,黃池會盟,勾踐再襲吳,佔領吳都,兩國議和罷兵。

前478年,吳國飢荒,越國再攻,笠澤之戰裡頭,兩國優勢逆轉。

前475年,越國再次興兵,吳國長年征戰,精疲力竭,退轉都城死守,越軍圍困三年,最終越滅吳。

勾踐並吳,徐州會盟,受封伯,稱霸王。

楚國[编辑]

越國北進,伐田齊,受齊宣王勸,因之伐楚。楚懷王敗越軍,越國分崩,公族或臣楚,或另立。

東瓯[编辑]

浙南有東甌部落,是百越一支,地處浙南个溫州、台州、麗水許宕地。有記載寫,佢開國君主是無疆伐楚失敗後,留落來个後裔次子歐陽蹄,但有爭議。

中古時代[编辑]

秦漢時期[编辑]

秦朝[编辑]

秦滅楚後,降越君,置會稽,吳越宕地形式上頭成秦會稽郡个一塊,郡治在吳、越兩國故都吳縣。前211年,秦王政自稱始「始皇帝」,建立集權,征伐四方。

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天下反秦,六國舊部尋機復國。項羽襲殺會稽太守,領八千江東子弟起兵。秦王子嬰降劉邦,項羽軍殺子嬰,焚咸陽宮,秦亡國。

漢朝[编辑]

前202年,劉邦敗項羽,建漢,仍置會稽郡,一度封吳國。

東甌國受漢廷冊封,成外諸侯國,後因之吳閩戰爭畀迫內附,亡國。

前157年,漢景用晁錯,削藩,吳國在內个七國以「清君側」反,兵敗。

東漢,會稽治所遷至山陰吳縣成吳郡治所。

漢末孫吳[编辑]

漢末[编辑]

東漢末年,王朗和嚴白虎佔浙,後富春人孫堅搭佢兒孫策孫權一統江東。孫策臨終,命二弟孫權執掌江東,一面鎮壓山越,一面貤三征黃祖。

208年,魯肅劉備與孫會盟,劉派諸葛亮會合孫權。在赤壁之戰,都督周瑜程普率軍,以少勝多,黃蓋以火攻在江上大破曹軍,曹操北退,自此三國成鼎立之勢。

周瑜死後,孫權從魯肅建議,分荊南四郡畀劉備抗曹。劉備取蜀後,孫權索要荊州三郡畀拒,派呂蒙奪取。雙方最後恢復同盟。

219年,關羽北伐曹魏,水淹七軍;呂蒙提議奪取江陵、襄陽搭白帝城,白衣渡江,奪取江陵、零陵、武陵、宜都,襲殺關羽。

220年,曹操死,曹丕繼,孫權先向曹丕稱臣。

孫吳[编辑]

222年,鎮西將軍陸遜大敗蜀軍,孫權因之面臨曹魏進攻,貤出使搭劉講和。劉隨後死於白帝城,諸葛亮遣鄧芝為使,吳蜀復孟。同年,孫權拒送兒孫登做人質,斷絕搭曹魏个同盟,立年號黃武。

229年,黃龍元年,孫權稱帝,國號吳,改元黃龍,是為吳大帝。

241年,孫登薨逝,孫權立孫和為太子,封孫霸為魯王,引發「南魯黨爭」,最後孫亮畀立太子,孫霸畀賜死,舉國分歧。

252年,孫亮即位,改元建興。諸葛恪、孫峻多次北伐,都嘸得果。

孫綝處決重臣,後改立孫休孫亮孫綝三族畀孫休殺爻。164年,孫休死,孫皓即位,一度開明,後又暴虐,使得民怨不絕,將領叛降。曹魏滅蜀後,司馬昭兒司馬炎代魏受禪稱帝,建晉。274年,陸抗病死。280年,司馬炎派兵攻吳,吳軍大敗,孫皓降。

越人部落[编辑]

歷經秦漢帝國郡縣統治搭孫吳時期个編戶,一部分越人畀漢化爻。但在郡縣制嘸及宕地,尤是山地海濱,一向有大量个越人原住民部落在墶。

山越[编辑]

孫吳時期,山越搭各地「宗部」便常年搭吳軍打仗。至晉後,「山越」一詞用法逐漸消失,但會以弗同形式个族群名稱出現。[2]

兩晉南朝時期[编辑]

在建康(建業)建都个南方六王朝,包括爻孫吳、東晉、劉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也畀謳作「六朝」。箇時期,六朝詩、六朝志怪盛行,儒教佛教玄學道教蓬勃發展,成為社會文化个代表。

兩晉[编辑]

吳降晉後,吳越宕地受晉國統治。318年,「五胡亂華」情勢下頭,晉室南遷到南京,大批中原貴族和士大夫隨之,主要居住在南京周圍搭太湖个西面,是為衣冠南渡

隆安年間,因之對上層士族个門閥統治弗滿,五斗米道教主孫恩在會稽八郡起義。佢兵敗後同部眾投海,佢妹丈盧循後貤起兵,最終也兵敗投海。

南朝[编辑]

418年,劉裕改立晉恭帝,並在兩年篡位建國劉宋,東晉亡,開始「南朝」時期。440年,北魏統一北方,搭劉宋南北對峙。

將軍蕭道成獨攬朝政,後在479年篡位建國南齊,劉宋亡。502年,蕭衍在太子蕭寶卷弟南康王蕭寶融轉京前篡位,建國南梁,南齊亡。

梁武帝用東魏降將侯景北伐東魏,武帝兄畀俘獲後佢打算用侯景交換,因之侯景反叛,圍攻建康,史稱「侯景之亂」。最後,城破,梁武帝畀肚瞎死。

551年,廣州刺史部个番禺郡太守,吳興人陳霸先搭湘東王蕭繹派遣个王僧辯聯合攻滅侯景,後陳霸先因立王問題殺王僧辯。557年篡位,佢建陳,史稱南陳,是陳武帝,南梁亡。

陳武帝安撫僑姓世族搭吳姓世族,先擊潰王琳北齊聯軍,再據守巴丘阻當北周,穩定國勢,之後復甦江南經濟。[3]

577年,北周南征兩淮,陳軍慘敗。581年,楊堅建立隋朝。陳宣帝死後,太子叔寶繼位,是陳後主。588年,隋文帝派楊廣滅陳。

隋唐時期[编辑]

隋朝[编辑]

隋文帝去除郡級,鞏固集權,廢除選官,設立科舉,控管江南大族。[4]

在佢在位期間,為轉運江南物資鞏固開支,也為南北航運,修建爻大運河

604年,佢兒楊廣宮變繼位,繼續興建運河,大修宮殿,四處征討,拓展版圖。掘河民伕死傷慘重。[5]

佢四征高句麗,死傷百萬。來第四次時,將領叛變,民變四起,隨之群雄割據,隋廷土崩瓦解。

唐朝[编辑]

617年,李淵太原起兵,618年,迫使恭帝讓位,建唐。619年,李子通攻克江都,建國號吳,後畀杜伏威个將領輔公祏擊敗。輔公祏降唐,後貤反唐,兵敗被殺。

唐太宗時期,三省六部搭科舉選士制度形成。貞觀元年(627)開始,太湖流域个糧食物產開始畀徵調到北方去支援戰爭。

高宗中期後,皇后武氏協政,後帝後共治。佢因之搭唐中宗不合,另立四子,最後自立皇帝,改國號為周,即武周。晚年,中宗貤復辟唐,是神龍革命。

玄宗時期,府兵崩潰,設置九節度使。755年,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叛變,後兵敗,史稱安史之亂。箇後,唐失關東,江南在賦稅佔比迅速上升。

758年,唐設鎮東軍節度使,即浙江東道觀察使,治所在越州,下轄越州、睦州、衢州、婺州、溫州、台州、明州、處州。770年,廢為浙東觀察使。779年,搭浙西觀察合併,780年,兩浙貤分割。781年,兩浙合併成節度使,787年,兩浙分割,浙東長轄越州、衢州、婺州、溫州、台州、明州、處州,相當於衢江流域、浦陽江流域東面。中和之後,建號義勝軍(883年)、威勝軍(887年)、鎮東軍(896年),乾寧時,浙西个錢鏐來畀許兼併爻。

中唐時期,唐國內憂外患,820年,憲宗在大明宮畀宦官毒著死,唐失河北三鎮。

宣宗死後,懿宗與僖宗越發無道,政局混亂,經濟命脈江南畀破壞。875年,黃巢在冤句起兵相應王仙芝,後南下掠奪南方,大肆屠殺,入長安後稱帝,號稱大齊,史稱黃巢之亂,在昭宗時才結束。箇時候,唐帝已然成為藩鎮角力个戰利品。904年,朱全忠弒帝,另立昭宗子李柷,隔年,殺昭宗年長九子,史稱白馬驛之禍,之後,佢建國後梁,唐亡,五代十國開始。[6]

吳越國[编辑]

唐末[编辑]

唐末大亂時,為抗王郢搭盜賊,杭州宕地地方武裝組織民圖,以石鏡都鎮將董昌是為總指揮。[7]

879年,錢鏐率石鏡鎮兵阻擋黃巢軍,保全杭州。董昌後後奪取杭州,任錢鏐是都指揮使,將杭州八都。882年,浙東節度使劉漢宏畀八都兵大敗。886年,錢鏐擊破劉漢宏軍,佢走去台州,後台州守將杜雄畀佢獻畀錢鏐。893年,錢鏐被唐封作鎮海軍節度使。

895年,董昌在越州自立為帝,國號「大越羅平」,年號「順天」,錢鏐勸佢去號,但佢弗肯。後董昌聯合淮南楊行密襲蘇杭,錢鏐得著唐令,領八都兵伐董昌,攻克越州。

吳越國[编辑]

907年,錢鏐畀封作吳越王。923年3月12日,佢畀後梁封作爻吳越國王,建國吳越。

947年,吳越國出兵援助福州軍閥李仁達抵抗南唐。戰後,李仁達以福州歸附。自此,吳越國轄一軍十三州:杭州(首都)、越州(東府)、湖州、溫州、台州、明州處州、衢州、婺州睦州秀州、蘇州、福州搭安國衣錦軍

兩宋時期[编辑]

北宋[编辑]

978年,北宋大軍壓境,吳越國君臣商議過後,獻土降宋。宋國在吳越國搭南唐東部設立兩浙路。

南宋[编辑]

近古時代[编辑]

元朝[编辑]

明朝[编辑]

清朝[编辑]

近世·近代[编辑]

晚清時期[编辑]

中西接觸[编辑]

實際上,近世中西接觸之前,「中國熱」在歐已風行百年。倒賣公司撐扗盆滿缽滿,但通商爆發衝突依然弗斷[8]

中國有長期个自視是天朝上國,搭畀外國視為蠻夷或者藩屬个傳統,因之,清廷自認洋人來華是傾心慕化搭納貢稱臣[9]。當時節,英國人相信假使搭乾隆建立良好溝通,佢會命使地方官員改革,增開口岸。1787年,英國遣查斯·愛倫·卡斯卡特使團訪華,但佢來路中央便死爻。

1792年,馬卡尼訪華,帶有各科專家,先進物事,意在彰顯文明。等佢見著皇帝,佢侇因之跪拜禮節上頭意見不一,引乾隆不懌。弗過,佢最終妥協[10],接著呈送國書。乾隆見著國禮,因之佢實際上蠻通西方地理,當時中西也有所交集,覺扗是平常物事;馬卡尼也因之清廷皇宮个華麗驚嘆。之後,佢在書面列出請求,要清國廣開口岸、列明關稅、允英商暫時居留,但畀敕諭全部駁回爻[11]。乾隆強調天朝物產豐盈,無所弗有,認為弗該開箇例外。

打道轉府時節,佢由軍機大臣搭兩廣總督伴送,取道運河,來到吳越地區,經過杭州、到廣州轉英。在華五月,見聞頗多,佢在日記中記載爻清國各地个社會實情,感嘆清國个人民知識淺陋、生活困苦,國家武備廢弛,官員貪污腐敗,繁華虛有其表[12]

1816年,嘉慶廿一年,維也納和平背景下頭,英國再遷阿每士德使團到爻天津,貤碰著跪叩禮節問題。阿每士德畀帶到宮門口,還是拒絕行三跪九叩禮,最終畀驅逐。[13]

第一次清英戰爭搭南京條約个簽署[编辑]

關係官方化[编辑]

1832年,道光十二年,英國取消東印度公司个貿易壟斷,任命上議院議員、海軍將官律勞卑(William J. Napier)作駐華商務總監,箇事干標誌爻中英關係个官方化。

1834年,佢抵到馬交,致信兩廣總督盧坤要求平等外交關係,弗等奏明,便先到廣州商館,投遞公函,嘸人願收。盧坤搭佢爭執不落,最終盧坤發令包圍英國商館,對佢斷糧。律勞卑隨即駛到黃埔,炮打虎門炮台,但盧坤離間英國商人搭佢个關係,佢感覺畀出賣爻,便撤出,在轉馬交弗就便病死爻。

之後,巴麥尊重掌外部,茄斯·義律(Charles Elliot)貤投遞書信畀拒,同年,英人貤在星加坡救起中國水手,期望以箇促進「和平與友好的關係」,通知兩廣總督鄧廷楨,但佢依舊認為「蕞爾小邦」弗配搭「天朝上國」並論。

禁煙斷糧[编辑]

同時,在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便頒布爻禁煙令,但是弗但中國人需求大煙,英國商人也好撐鈔票,箇中央大量銀錢外流,引起朝廷關切。清廷屢屢再發令禁煙,但效果弗好,還滋生爻地方官員个監守自盜,朝廷裡頭,「弛禁」搭「嚴禁」吵个弗停。箇中,以黃爵滋為激進,佢認為要嚴懲中國煙民,湖廣總督林則徐表示贊成。

林則徐隨後提出六點方案,並在佢轄區裡頭實施。道光蠻滿意,遷林則徐到廣州查辦海口事件,史稱虎門銷煙。佢要求外商三日之內交出大煙,要弗便要收貨殺頭,每交一箱好賠畀商人五箱茶葉,但弗賠鈔票。洋商扣開始認為佢是行事敷衍,直到佢逮捕顛地,以畀公行總商殺頭威脅佢自首,才謳義律來處理。義律到後,林則徐包圍商館,軟禁商人搭佢六个禮拜,義律畀迫屈服。

1839年,林維喜案發生,林則徐要求義律交出水兵殺頭,但義律堅持依照英國法律程序審判爻六人。隨後,林則徐封鎖馬交,斷英人糧,兩日後,驅逐佢侇。義律帶兵船要求買糧,未果,兩國交火[14]

10月25號,林則徐對弗從佢命个船下令,三日內必須入港或者返程,要弗便縱火燒船。11月3號早界,關天培發兵船開向英艦,英國開砲,穿鼻之戰爆發[15]。隨後,佢奉道光命全面封鎖,畀英人斷水斷糧。

遠征報復[编辑]

儘管國內有弗同聲音,英國內閣議會決定派先遣部隊待命,準備進行報復(reprisal)[16]。經過下議會辯論,最終批准遠征。

戰前,清朝全國上下認爲英軍實力遠遜清軍[17]。7月,依照英國个北上訓令,英艦搭清艦在舟山開戰,英軍9分鐘便打垮全部清艦,登陸佔領定海。之後,英軍繼續北上,直逼大沽口,道光最後妥協,琦善搭一律在大沽口談判。琦善搭道光意見弗合,談判最終嘸果。義律失去耐心,英軍炮轟虎門砲台,大勝後繼續推進。兩國再次談判,但義律已經對琦善个態度生疑。英軍總攻虎門,清軍潰敗。義律要求停戰談判,遣船掛白旗,但遭襲擊[18]。英軍報復進攻,最後佔領廣州。

楊芳、怡良、林則徐三人表面同意談判,但朝朝廷瞞報,道光發現疑點,因之繼續禁止通商。英軍再次進攻,三日後,廣州城投降,廣州知府在朝廷弗識个情況下簽《廣州和約》賠款,之後,英國撤軍。

北上入浙[编辑]

英國方面,巴麥尊弗滿義律私擬个《穿鼻草約》,派砵甸乍任新个全權駐華代表。英軍第二次北上,閩浙戰爭爆發,英軍貤一次攻陷定海,後貤佔領鎮海過冬。赫,貤打落來寧波个威遠城池,佔領縣城。為之報復,道光殺爻大部分之後在臺灣擱淺畀清軍抓牢个英國戰俘。

1842年,在英國佔領下頭,舟山搭香港畀變作自由港。同年,揚威將軍奕經發兵反攻,四个鐘頭便打敗爻。英國也反攻,3月10號,寧波戰役爆發[19],15號,英軍佔領慈溪[20],清軍退到紹興、杭州。道光帝派人「先剿後撫」,但貤對佢遣个耆英「羈縻」弗滿。英軍繼續進攻,揚子江大戰爆發,英軍攻陷清國重兵把守个乍浦[21]

英軍繼續北上,進攻吳淞口,佔領上海,之後貤撤出,封鎖吳淞口,直逼鎮江。期間,上海畀撤退个清旗人、英兵搭當地平民洗劫。7月21號,英國進攻鎮江,切斷爻大運河漕運,打擊爻帝國个糧食調度。8月9號,英軍兵鋒逼到江寧城下,城內官員統一談判。

兩國簽約[编辑]

8月21號,道光在英國堅持下頭授權簽約。8月29號,在英國軍艦康華麗號(HMS Cornwallis)上頭,大英帝國搭大清帝國代表簽署《南京條約》,戰爭結束。條約規定爻要再開四隻口岸,外國商人得著自由貿易權,英國領事得著搭地方官个溝通權,關稅由兩國協定,清廷搭英國支付戰爭搭大煙賠款,放走全部戰俘,赦免搭英人合作个臣民,英國在第一期賠款到賬後,會撤出軍隊,弗干涉中國貿易,但會留在鼓浪嶼搭招寶山(寧波),直到賠款全部解清。同時,香港作為直轄殖民地,畀清國永世割畀維多利亞女王。

上海公共租界[编辑]

太平天國之亂[编辑]

英法聯軍之役[编辑]

清廷改革[编辑]

立憲運動搭光緒新政[编辑]

辛亥革命[编辑]

中華民國時期[编辑]

浙人治浙[编辑]
滬軍都督府[编辑]

北洋政府[编辑]

江浙戰爭[编辑]

東南五省聯軍[编辑]

國民政府時期[编辑]

北伐戰爭[编辑]

南京國民政府[编辑]

中日戰爭時期[编辑]

中日戰爭[编辑]

上海市大道政府中華民國維新政府[编辑]

南京國民政府(汪精衛)[编辑]

戰爭後期[编辑]

國民政府還都後[编辑]

中華民國時期[编辑]

改組更名[编辑]

國共戰爭[编辑]

浙江東南島嶼戰爭[编辑]

1949年,長江江防畀解放軍突破爻,國軍失去東南各省,退到沿海島嶼上頭。[22]

1950年5月,浙江省政府機構搭人員隨國軍撤到台灣,省政府搭浙南行署撤銷。

弃守舟山之後,中華民國僅有在浙江東南个大陳列島(台州列島)、一江山、披山、頭門山、漁山、南麂等島,撤到島頭个縣政府包括爻溫嶺、臨海、黃岩、平陽、三門、樂清、玉環七隻。

1951年9月,蔣中正派胡宗南到大陳島建立江浙總部,還重设浙江省政府,搭解放軍繼續打仗。[23]

1952年,浙江省政府七縣合併成溫嶺、臨海、平陽、玉環四縣,三門縣畀改成漁山管理局,還設爻竹嶼管理局,佢侇原來是搭大陸直接貿易个特區,赫一年後便裁爻。

1953年,蔣中正改成守勢,浙江省政府遷到台灣,當地再設爻一隻大陳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5年1月20日,解放軍攻陷一江山島,美國第七艦隊保護下頭,中華民國政府畀大陳島上頭个軍隊搭居民撤到台灣,隨後撤出南麂,浙江全境易手。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编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编辑]

改革開放[编辑]

参考[编辑]

  1. http://lancelot.servehttp.com/Castle/armory/sr-01-01.htm
  2.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03019667-200506-x-33-1-26-a p.24
  3.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83頁。
  4. 《通典·選舉典》:「裡閭無豪族,井邑無衣冠,人不土著,萃處京畿。」
  5. 小說《開河記》:「煬帝督功甚急,叔謀乃自徐州曉夕無暇,所役之夫已少一百五十餘萬,下塞之處,死屍滿野。」
  6. 傅樂成. 第十三章〈唐帝國的滅亡〉. 《中國通史 隋唐五代史》. 1993.
  7. 《舊五代史》卷133 世襲列傳二.
  8. 蔣廷黻. 中國近代史 第一版. 香港: 商務印書館. ISBN 9789620744815.
  9. 王建秋. 中國近代史. 王建秋. 1965.
  10. 徐中約. 中國近代史 第1卷. 由計秋楓; 朱慶葆翻譯. 茅家琦、錢乘旦校 重印.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1. ISBN 9622019870. pp.155
  11. 徐中約. 中國近代史 第1卷. 由計秋楓; 朱慶葆翻譯. 茅家琦、錢乘旦校 重印.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1 [2023-04-01]. ISBN 96220198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1).
  12.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pp.40。
  13.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pp.39。
  14.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79 [2023-05-02]. ISBN 9789629967130. p.5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4).
  15. Bruce A. Elleman. Modern Chinese Warfare, 1795-1989. Routledge. 2001: 18–20 [2018-10-16]. ISBN 978-0-415-21474-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16.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79 [2023-05-02]. ISBN 9789629967130, pp.6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4).
  17. 蔣廷黻. 中國近代史 第一版. 香港: 商務印書館. 2013. ISBN 9789620744815. pp.12-13.
  18.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 鸦片战争再硏究.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5年. ISBN 7108007576, PP. 268-296.
  19. Bulletins of State Intelligence 1842, pp. 578, 594
  20. Bulletins of State Intelligence 1842, pp. 601
  21. Rait, Robert S. (1903). The Life and Campaigns of Hugh, First Viscount Gough, Field-Marshal. Volume 1. p. 265.
  22. https://art.archives.gov.tw/Theme.aspx?MenuID=24 東南沿海島嶼戰役
  23. 胡宗南在大陳島. [2008-11-04]. (原始内容存档在2008-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