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天主敎上海敎區

出自维基百科,自由个百科全书
(从天主教上海教区转戳到箇里)
徐家匯聖依納爵主敎座堂
佘山進敎之佑聖母大殿

天主敎上海敎區天主敎勒拉中國邪氣重要个敎區之一。

歷史

[编辑]

1608年(萬曆三十六年),勒拉京城當差个天主敎徒徐光啟 (1562-1633),回到裏向撥伊爹守孝,路過南京,伊邀請意大利耶穌會郭居靜(Lazzaro Cattaneo) 神父往上海去傳敎,遮莫徐氏家属亲友二百余人領洗入敎哉。1640年,意大利个傳敎士潘國光立了上海第一座公用个天主敎堂敬一堂。到18世纪,上海已有得萬把人个敎友哉,构成南京敎區个主要部分。禁敎个辰光,敬一堂撥改作他用,但天主敎信仰已經勒拉附近農村把個根阿紮牢哉,交關人勒拉地下狀態中堅持了信仰。

南京敎區壓末一位主敎是意大利傳敎士羅伯濟。1856年,南京敎區撥改爲江南代牧區,交撥1842年已經來此、1847年在徐家匯建立總部个耶稣会巴黎省會个法國神父管理,管轄包括江蘇安徽2省。

1921年,分为南京代牧區 (主敎座堂勒上海)搭安徽代牧區 (主敎座堂勒蕪湖)。1926年交1931年,再度分出海門敎區搭徐州敎區。1936年,江蘇省挺下部分分別設立上海代牧區搭南京代牧區,上海代牧區管辖长江以南蘇州以東个地區,幫长江以北除脫徐州南通附近以外个地區 (大半个蘇北,但信徒較少)。

1946年,羅馬敎廷宣佈成立中國聖統制,上海宗座代牧區改設正式个上海敎區。1949年,从上海敎區又分出蘇州敎區搭揚州、海州两個監牧區,上海敎區交蘇州敎區儕由中國籍主敎管理。1950年,蘇州主敎龔品梅兼任上海主敎。

中共佔領上海後,當局隔手就逐漸提高對宗敎个敵視,沒收脫敎會个學堂、慈善機構,封閉修道院及神學院,龔品梅所領導个上海天主敎卻欣欣向榮,並嘸沒勒高壓政策下頭畏縮脫,到仔1953年以後,中共成立了“愛國會”強迫所有个天主敎徒加入,龔品梅及上海个信徒弗爲所動。一九五五年九月八號深夜,中共當局出動員警軍隊,逮捕仔上海敎區首牧龔品梅主敎搭三十多位神父及三百多位元平信徒,製造了所謂“龔品梅反革命集團”个冤獄案。據稱勒四川南路个洋涇浜聖若瑟堂主敎府內發現了發報機、手槍等罪證,隨後舉辦罪證展覽會,組織信徒參觀,然後進行聲討大會。神職人員及敎友分別判仔十年到終身勞改个徒刑,龔品梅主敎本人則判終身監禁,關勒上海提籃橋監獄,全國各地个敎會人士,也勒拉九月同時受到逮捕。1960年3月17號,龔品梅主敎等人一淘畀判刑。同年自選自聖張家樹爲上海敎區主敎,弗畀敎宗承認。主敎座堂也遷到徐家匯天主敎堂

1966年文革開始,所有聖堂全部關閉,撥挪作他用。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敎政策得到恢復搭落實。天主敎上海敎區搭上海天主敎愛國會恢復工作。1982年開始,敎區先後恢復培養神職人員个修道院搭培養修女个女修院;1983年,恢復從事研究搭出版工作搭光啓社;1989年開始,陸續開辦了服務中心、安老院等敎會事業。但遵循聖座羅馬天主敎中國大陸敎會仍舊弗受中共當局个支持交承認,上海地區个地下敎會常莊受到公安部門个打壓,獲得羅馬敎廷承認个上海敎區正權主敎范忠良也常年收到監視,直至去世。

上海敎區現有14萬敎友,開放个聖堂、堂點超過100所,市中心各區至少有一至兩所聖堂,週邊个區縣,儕各有十幾所聖堂。迭排聖堂劃分爲六個總鐸區。上海敎區現有神父70多人。

敎會名人

[编辑]
  • 徐光啓(1562-1633)聖名保祿,上海徐家匯人。末科學家,後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等職。伊於1596年認識仔意大利天主敎傳敎士郭居靜神父,開始曉得天主敎敎義搭西方科學。1600年,伊勒南京結識了天主敎耶穌會士利瑪竇神父,進一步瞭解了聖敎敎義。1603年,伊勒南京受洗入敎。1608年,伊邀請郭居靜神父到上海來傳敎,並勒裏設立敎堂,勒伊親友當中發展敎友,爲天主敎个傳入上海作出了重大貢獻。迭歇,伊還熱心研習交傳播西方近代科學,包括天文曆法數學、軍事、測量、水利等。伊一生譯著牢多,如與利瑪竇一道合譯了歐幾裏得个《幾何原本》等。
  • 孫元化(1581-1632)字初陽,一字火東,生於高橋何家弄(今屬川沙縣),後遷居嘉定城中。孫元化自幼嗜讀書,好武略,曾從徐光啟爲師,引進西方數學,著有《太西算要》、《幾何體論》、《幾何用法》等。又學習西方技術,精通火器,著有《神機法要》,介紹火炮个制法交用法等。孫元化爲天主敎徒,領洗於[北京]],聖名依納爵。受洗後,即赴杭州邀請西敎士至嘉定開敎,並出鉅資建聖堂,堂側另建敎士住宅10餘椽。此後三四年中受洗者數百人,西敎士即以嘉定爲常駐敎士之敎堂。天啟七年,孫元化列席天主敎“嘉定會議”,討論“上帝”、“天主”个名稱等問題。
  • 許甘弟大(1607-1680)徐光啟个一個孫女,許甘弟大(注,嫁松江許姓——丈夫許遠度,甘弟大爲敎會聖名),曾撥敎區个發展以大量个資助。
  • 吳漁山(1632-1718)清代天主敎中國籍神父,書畫家,自稱墨井道人。伊是江蘇常熟人,早年學詩畫,精山水畫。1675年前後入天主敎;於1681年,隨耶穌會士柏應理至澳門,翌年進耶穌會,攻讀拉丁文、哲學交神學。1688年,勒南京由第一位中國籍主敎、羅文藻主敎祝聖爲神父。伊是由中國籍主敎授以神品个最早个三位中國籍神父之一。聖神父後,撥派遣勒上海跟嘉定一帶傳敎,長達30年,卒於上海。
  • 李問漁(1840-1911)名秋,原名浩然,以字行。上海人。徐匯公學初期學生。清同治元年(1862年)入耶穌會。1872年升神父。曾任震旦學院院長,南洋公學敎師。光緒五年(1879年),創辦並主編《益聞錄》半月刊(勿久改爲週刊。光緒二十四年與《格致彙報》合併改名《益聞格致彙報》)。光緒十三年始創《聖心報》月刊,曾翻譯《福音書》。主要譯著有《新經譯義》、《宗徒大事錄》、《理窯》等。
  • 馬相伯(1840-1939)聖名若瑟。祖籍江蘇丹陽,世奉天主敎,11歲赴上海,進徐家匯依納爵公學(即徐匯公學)讀書。1862年入耶穌會,1870年撥祝聖爲神父,至南京、徐州等地傳敎。1873年,任徐匯公學校長。1876年,退出耶穌會,但仍是虔誠个天主敎徒。伊主張提倡科學,振興實業;伊適應潮流,投身洋務運動;伊熱心辦學,成爲著名敎育家,創辦了震旦學院(即後首來个震旦大學,乃朝改名爲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搭復旦公學(即後來个復旦大學)。1920年後,伊退隱徐家匯,從事翻譯《聖經》交聖書,整理出版天主敎著作。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伊勿顧九十高齡,仍奔走於抗日工作,撥時人尊稱爲“愛國老人”。1939年病故于越南,解放後,其靈柩由人民政府運回上海,安葬在天主敎公墓。
  • 朱開敏(1868-1960)聖名西滿,同治七年(1868)十月三十日生於上海一戶三百年前就信奉天主敎个著名敎友家。光緒八年(1882)九月八日,進上海大修院,光緒十四年(1888)九月七日入耶穌會。初學老師是著名漢學家晁德蒞神父(Rev Angd Zottoli sj)光緒十五年(1898)六月二十八日晉鐸。從事傳敎工作多年。1924年受派爲海門及崇明堂區首長, 1928年十月二十八日勒羅馬由敎宗親自祝聖爲主敎,海門敎區由上海敎區分出,1955年後,年邁个朱公逃勿了政治風波,身體欠佳,而至臥床,1960年逝世,享年92歲。
  • 陸征祥(1871-1949)字子欣,上海人,畢業於廣方言館跟同文館,隨清朝駐俄、德、奧、荷四國欽差大臣許景澄勒駐俄使館任翻譯,此後即一直勒外交界服務,成爲中國第一代職業外交家。民國成立前,陸已升任駐俄公使。辛亥革命後,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總理唐紹儀力邀出任第一任外交總長。伊吸取西方外交事務管理經驗,組織建制外交部,革除時弊,創建了中國外交人才培養體系,告咾,話起中國外交个現代化,陸征祥功勿可沒。1927年7月5日,伊進了比利時本篤會个聖安德魯修道院,同年10月,伊經過更衣禮後成爲一名初級修道士。1929年1月,伊行過發終身願禮後成爲正式修道士,後升爲司鐸,1945年撥敎廷封爲聖安德魯修道院名譽院長。1949年1月逝世於該修道院。比利時國王親送花圈致哀。
  • 陸伯鴻(1875—1937),原名陸熙順,20世紀上半葉中國著名企業家、慈善家搭天主敎人士。光緒元年伊出生于上海南市區,18歲考取秀才,20世紀初,陸伯鴻作爲上海總商會代表,赴美國、意大利、瑞士等國觀光考察,受到羅馬敎宗接見。伊創辦了第一家民族資本鋼鐵廠興搭鋼鐵廠(上鋼三廠前身),以及南市水廠、華商電車公司(如今个11路電車曾屬於這家公司)交大通輪船公司,曾任華商內地電燈公司經理、閘北水電公司經理、全國民營電業聯合會委員長,是第一批進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个5位華人董事之一。陸伯鴻雖然並非神職人員,卻經常跟一批信仰天主敎个實業家(共19人),從1912年起,以熱心敎友个身份,乘坐簡陋个交通工具,外出到上海附近各處農村傳敎,陸續新建了一批敎堂、診所搭學堂。陸伯鴻曾擔任公敎進行會會長。由於伊勒傳敎工作方面个成就,敎宗授予伊“劍袍勳爵”稱號,並邀請伊參加1926年在美國芝加哥以及1937年勒菲律賓馬尼拉舉行个兩次國際聖體聖事大會。陸伯鴻一向熱心于慈善活動,先後開辦仔7所慈善機構:新普育堂(20世紀上半葉上海最大个收容社會弱者个設施)、上海普慈療養院、楊樹浦聖心醫院、中國公立醫院、南市時疫醫院、楊樹浦診療所、北京中央醫院。陸伯鴻雖然早已是名聞上海个巨富,但伊常莊到新普育堂,系起圍裙,照料那些病人,而且還讓伊个幾個兒子站在一旁,讓伊拉學會怎樣善待窮人。伊還創辦了包括金科中學(位於上海膠州路,交給美國耶穌會管理)在內个5所男女中小學校。1937年12月30日,陸伯鴻遭到兩名僞裝成賣橘子个男子襲擊身亡,終年62歲。
  • 徐宗澤(1886-1947)字潤農。生勒徐家匯,徐光啓第十二代孫,世代信奉天主敎。19歲爲秀才,21歲進耶穌會修道,繼而赴歐美,攻讀文學、哲學搭神學,並晉升司鐸。當中曾回國任徐匯公學(今徐匯中學)敎授數年。留學期間先後獲哲學博士、神學博士學位,勒民國10年(1921年)學成歸國。勒南匯縣境實習傳敎。兩年後,回徐家匯,任徐家匯天主敎堂圖書館(即徐家匯藏書樓)館長,兼《聖敎雜誌》主編。八·一三抗日戰事起,《聖敎雜誌》停刊,更專事圖書館工作。耗20餘年心血,多方徵集,擔館藏方志增至2000餘種。同時,指導啟明女中交徐匯女中(當時儕是敎會學堂,1952年兩校合併,改稱上海市第四中學)校務。兩校新舊女生,受其薰陶而學有成就者,爲數眾多。著作甚豐,有《哲學史綱》、《心理學概述》、《社會學概論》、《社會經濟學概論》、《中國天主敎傳敎史概論》等專著搭其他著作40餘部。
  • 張若穀(1905-1967)上海南匯人。原名張天松,字若谷,作家,曾經用過个筆名有摩炬、瑪律谷、百合、南方張、劉舞心女士、虛齋主等。1925年畢業於上海天主敎震旦大學。1926年任上海藝術大學敎授,1927年任南京革命軍日報編輯,1930年任古巴駐華公使館秘書,1932年任上海大晚報記者,後遍覽歐洲,並至比利時天主敎魯汶大學農學院學習,勒比利時讀社會學搭神哲學,1935年回國任上海時報記者。1933年,在羅馬時,採訪了敎宗庇護十一世,獲念珠一串,並表達對中國廣大敎友个關懷。1936年,任南京朝報主編,後改任上海神州報記者,創辦大上海人社、並任大上海人半月刊主編。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中美日報》創刊,應邀入編(香港真理協會,1948年)《馬相伯先生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馬相伯學習生活》(上智編譯館,1951年)等等。1945年抗戰勝利後,至南京任南京敎區總主敎私人秘書,天主敎《益世報》南京版編輯。一生出版了幾十本書籍。三十年代著作有:《文學生活》、《藝術三家言》、《音樂ABC》、《歌劇ABC》、《到音樂會去》、《都會交響曲》、《新都巡禮》等等。1937年,撥楊家駱先生列入《當代名人圖鑒》。天主敎方面个書籍有:《佘山導遊》(南京出版社,1947年)、《梵蒂岡一瞥》(上智編譯館,1946年)及《百齡老人》傳遍了全世界。張若穀四十年代部分作品: 《當代名人特寫》、《中國孤兒》、《佘山導遊》、《梵蒂岡一瞥》、《甘地自傳》、《百齡老人》、《蘇聯音樂》《馬相伯學習生活》《生命》等。1955年9月8日,張若穀因忠於敎宗撥抄家。當時張若穀正在撰寫《耶穌傳》、《徐光啟傳記》、《陸征祥傳記》、手稿全撥抄脫,並撥遣送至蘇北勞改農場勞動,在勞改期間,仍堅持信仰,與其他敎友相互勉勵,暗地裏誦念玫瑰經。後經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複查,撒銷原判、無罪釋放,恢復公民權搭選舉權。1967年,因病去世,回到主个懷抱。

歷任主敎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