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

出自维基百科,自由个百科全书
历史系列条目
德国历史
早期历史
中世纪
近代历史
统一
德意志国
当代
专题

德意志(Deutsch)迭个词大约见拉公元8世纪时期教宗哈德良一世个一份文献中个Theodiscus一词,意思是「方言」或「人民个」,开始仅指拉法兰克王国东部地区使用个一种弗同拉罗曼语凯尔特语个方言。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ße,即法语查理曼:Charlemagne)死后,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西法兰克个界限大约交关拉罗曼语族日尔曼语族个界限。东部帝国个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个感觉,Deutschland一词源拉中古高地德语中个der diutschin lant,diutisc古高地德语中个意思是"人民个",最后才用以称呼渠拉居住个地区——德意志兰(Deutschland)。公元920年后,日耳曼人东法兰克王国依然称为东法兰克王国,但称呼国王为非加洛林家族个东法兰克国王,对内自称为条顿人国王拉丁文Regnum Teutonicum)。

日耳曼族[编辑]

主文章:日耳曼人

德国地区早拉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但因为缺乏文献记载,所以德意志人个早期历史并弗清楚。罗马帝国最早开始记载日耳曼部落(Germanen)个活动,但迭些日耳曼部落托今朝个德意志民族并弗相同。当时所谓个日耳曼部落,是对所有居住拉北欧中欧,使用印度日耳曼语系个各个部落个统称。现代个民族学家对迭个名字个含意尚弗太清楚,大约可信个是欧洲较早个居民克尔特人(Kelten)先使用迭个名称来称呼新移民。而凯撒远征高卢时,用“日耳曼族”迭个名称来称呼当时拉莱茵河右岸(拉今朝个德国境内)居住个各个部落。后头,“日耳曼族”迭个概念才逐渐介绍到罗马人个世界里。

日耳曼部落是指原先居拉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南部(包括丹麦)搭渠个临近地区个一些民族,渠拉个文化搭宗教交关接近,所以成为一个文化圈。西元前1000年左右,因为北欧地区气候转坏,该地区个居民开始向南迁移。到西元前450年时,渠拉分布拉莱茵河沿岸,南到阿尔卑斯山以北,东到外克塞河(Weichsel,即维斯杜拉河)个地区之内。到了西元前2世纪,迭些民族又开始另一波个民族移动,而开始托拉南欧个罗马帝国有较多个接触。

日耳曼部落虽是以语言、血统、生活习惯、文化搭信仰为族群个指标,但因散居之故,个别差异可以交关大。所以西元4世纪起个大规模族群迁移时,并弗是整个血缘民族集体行动,而是以较小个氏族组织为单位。历史学家奈迭些移动个日耳曼部落约略分成西日耳曼人东日耳曼人北日耳曼人三个大类别。西日耳曼人指个是西元1世纪时居住拉西起莱茵河,东到威悉河,南到多瑙河,北达北海个迭些族群:

早期历史[编辑]

史前时期[编辑]

(绿色区域)搭罗马帝国(红色区域)地图]] 考古证据表明,拉乃朝德国国境内,约70万年前就有人类踏足。从此推测,约50万年前开始,人类就陆续移居拉此。

公元前后,拉多瑙河莱茵河流域,已定居着交关多日耳曼部落,迭些部落同企图征服此地个罗马帝国弗断发生冲突。公元9年个日耳曼各部族拉条顿堡森林战役中战胜当时强盛个罗马帝国。拉迭次战役中,日耳曼部落伏击并消灭三个罗马军团。此后,罗马人再也没真正尝试过把渠拉帝国个东部边界推进过莱茵河。

自407年开始个一段时期中,各莱茵河沿岸个日耳曼部落渡过莱茵河并拉今朝个法国西班牙个部分地区建立一系列短命个王国。476年,日耳曼人托罗马帝国个下层人民联合,推翻显赫个罗马帝国。

德意志立国时期[编辑]

5世纪末,延续几个世纪个法兰克王国建立,其中包括墨洛温王朝卡洛林王朝个辉煌时期。拉查理曼(800年受教宗加冕为罗马人个皇帝)个统治下,王国几乎拓展到今朝个法国搭德国个绝大部分地区,称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去世后,帝国咾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个疆域按照凡尔登条约分成三部分,西边个部分即莱茵河左岸个西法兰克王国就成为后来法国个基础;而东边个部分即莱茵河右岸讲德语个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个日耳曼王国个基础,成为未来个神圣罗马帝国,也是今朝德国个雏形;中间个部分成为后来法德争斗个根源。

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当选为东法兰克王国个国王,建立萨克森王朝萨克森王朝个地域大致拉垃今荷兰、德国西部、瑞士奥地利。严格意义上个德意志历史个就此开始。

神圣罗马帝国[编辑]

主文章: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962年,东法兰克国王、萨克森王朝个奥托一世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个监护人搭罗马天主教世界个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

1024年,亨利二世去世后无嗣,来自法兰克尼亚康拉德二世当选为东法兰克国王,并拉1027年加冕为皇帝。1125年,末代君主亨利五世去世,没子嗣,萨利安家族统治终结。

1189年,“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托英国国王狮心王理查搭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奥古斯都一道领导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然而,渠毕竟未能到达圣地。拉带领德军东征个途中,因为决意认为游过河比翻山越岭更省辰光,于是真个跳进了河中,想证明给士兵看,结果拉几分钟后淹死了。

1422年,阿尔布雷希特支系个阿尔布雷希特五世迎娶了神圣罗马皇帝兼匈牙利搭波希米亚国王西吉斯蒙德唯一个庶女卢森堡个伊丽莎白,并被指定为西吉斯蒙德个继承人。1437年,西吉斯蒙德病逝,阿尔布雷希特拉次年陆续即位为罗马人民个国王、匈牙利国王搭波希米亚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未加冕为皇帝)。由此以后,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圣罗马帝国皇位(1742年-1745年间除外),直到帝国复亡。

宗教改革搭现代化[编辑]

马丁·路德托宗教改革[编辑]

主文章: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为反对赎罪券买卖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后来拉1517年渠发起德国宗教改革

1519年哈布斯堡家族查理五世(卡洛林一世)即位。渠弗单要对抗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还要卷入对法国教宗个长期战争,导致渠拉帝国个地位被削弱而无力阻止宗教改革

1522年到1526年间,拉帝国个某些城市搭地区流传着路德个学说。宗教改革由君主执行,而由于皇帝个弟弟费迪南弗能容忍路德个教徒,对此支持新教个领主还一度游行示威。14世纪农民就因为生活困苦而爆发起义,拉宗教改革期间个1524年到1526年,甚到发展为德国农民战争。1525年拉闵采尔个领导下,法兰肯豪斯个地主被废除。

三十年战争[编辑]

主文章:三十年战争

由于德意志是1618年到1648年个三十年战争个主要战场,渠个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而且战后诸侯国各割地盘,渠个内部分裂变成弗可逆转,间接令神圣罗马帝国变得名存实亡。黎塞留主政个法国拉迭场战争中取得阿尔萨斯,为以后德法争战埋下隐患。

拿破仑终结神圣罗马帝国[编辑]

1804年5月18号,拿破伦称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纠合英国,俄国,瑞典搭那弗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同盟军入侵法国个盟国巴伐利亚,另一只同盟军进攻拿破仑控制个意大利。拿破仑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号拉奥斯特利茨神圣罗马三国皇军打了一场「三皇会战」。法军弗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神圣罗马帝国摩拉维亚,同时奈同盟军赶出意大利,并拉普鲁士境内打败俄国援军。12月16号,法国搭神圣罗马帝国签订《普勒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成立以自家为护国公个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家拉德意志地区个盟友。1806年7月12号,拉拿破仑个威逼利诱下,原来个16个神圣罗马帝国个成员邦签订《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神圣罗马帝国,加入邦联。同时,拿破仑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渠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搭罗马人民个国王等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拉1806年8月6号放弃神圣罗马皇帝搭罗马人民个国王个称号,仅保留奥地利个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普鲁士崛起[编辑]

国旗。]] 1701年1月18号,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腓特烈·威廉个儿子)因支持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拉柯尼斯堡被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自此,普鲁士作为一个王国才正式存在。

法国大革命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拉法军,被迫拉1795年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个普鲁士领土。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拉1806年10月再度参加反法战争,随即拉耶拿败拉拿破仑,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鲁士搭法国拉涅曼河提尔西特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个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搭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个南半部),以搭易北河以西个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

1806年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渠个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渠个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1809年拉柏林创办腓特烈·威廉大学(柏林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此后普鲁士个爱国主义情绪高涨。日耳曼民族意识抬头,交关多奈“德意志”称作一个国家名称个说法开始浮现了出来[1]。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遂拉次年再度参加反法同盟,拉1813年3月17号对法国宣战,10月24号,普、奥、俄三国联军拉布吕歇尔格奈森瑙指挥下拉莱比锡大败法军。1815年普军拉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根据维也纳会议个领土调整,普鲁士疆域自默麦尔河延到莱茵河,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个唯一强国,以搭欧洲列强之一。

民主革命浪潮[编辑]

主文章:1848年革命

1848年巴黎个二月革命推动德国城邦个三月革命个发生。拉奥地利发生巷战。3月13号梅特涅下台并逃亡到英国。费迪南一世拉1848年4月批准新宪法通过并且允许民间组建武装力量。拉匈牙利,意大利搭斯拉夫地区爆发起义,但咾快被镇压。普鲁士皇帝腓特烈·威廉四世迫拉民间压力,修改宪法并且承认人民有集会言论自由。至于小城邦,如巴登就试图通过任命自由派分子组成政府迭一策略来避免革命。但随着革命进一步升级,正是萨克森搭巴登成为激进民主革命个中心。

5月初所有城邦进行选举,推选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代表。但只有六个城邦进行直选。拉国会里既有保守个保皇党也有自由党搭共和党人。工人搭农民根本就没自家个代表。5月18号成立临时政府,由临时国家元首领导。诸侯也承认临时政府,但临时政府没自家个军队,警察搭公务员,有名无实。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需要划定未来德国个国界。刚开始有人提出大德意志方案。但后来还是决定采用小德意志方案,建立一个弗包括奥地利个德国。

1849年3月28号,经过长辰光讨论,保罗教堂宪法终于通过,宪法规定,拉中央政府个领导下建立一个统一个联邦,立法部门是帝国议会,领导中央政府个则是世袭皇帝。该宪法是魏玛宪法德国基本法个基础。选举权被进一步确定。

4月2号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逊位后,各城邦侪从法兰克福撤回代表。德累斯顿搭巴登为了推行宪法发生革命,但最后被镇压。少数代表拒绝被召回并且拉斯图加特举行进一步会议。最后一场革命发生拉7月23号拉斯斯塔德。宪法永远失效。咾多人由于受到政治迫害而逃亡到美洲。

德意志统一[编辑]

主文章:德意志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拉1806年灭亡后,同为日耳曼民族为主个德意志邦联拉1815年成立,其中以普鲁士奥地利最强大。普鲁士搭奥地利侪想由自家领导统一,后来普鲁士渐渐取得领导权。普鲁士遂向奥地利领导权提出挑战,1834年普鲁士拉德意志地区建立德意志关税同盟,除奥地利汉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该同盟。

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威廉一世即位。 1862年渠因军事改革所需预算搭税收问题托国会发生冲突,本拟退位,但拉前驻法大使俾斯麦个建议下收回成命。俾斯麦表示支持军事改革,并称若任命渠担任首相,渠奈弗惜一切强行推行陆军改革搭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号,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

俾斯麦出任首相,迭标志着德国统一个开始。1864年普鲁士打败丹麦,收回北方近丹麦边境个多个领地。1866年普鲁士打败奥地利,迫使奥地利托匈牙利组成奥匈帝国;并合并数个邦,组成北德意志邦联。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德国南部几个邦脱离法国控制,到1871年德国宣布完成统一,德意志帝国成立,「德意志」开始做为国名使用,也称“德意志第二帝国”。

现代德国[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编辑]

1914年8月2号德国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个铁路网。8月3号德军对比利时弗宣而战。8月21号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逼后撤。9月3号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政府被逼撤退到波尔多。9月5-12号德军托英法联军拉巴黎近郊马恩河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法国获胜,史称“马恩河奇迹”。1917年11月东方战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拉西线,结果到了次年7月仍然一无所获,己方军力消耗殆尽,只得撤退到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凡尔赛条约》奈发动战争个责任悉数推给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个经济托军事制裁,德国失去13%个国土搭12%个人口,还被解除武装,德国陆军被控制拉10万人以下,且弗许拥有空军。但德国虽然拉一战中最后战败,渠个元气并未受到过大个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本土也并未受到战火个波及。《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个利益分配,完全没考虑战败国自身个利益,加上条约个空前苛刻性搭掠夺本质,造成德国货币疯狂贬值,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渠拉个条约有极强个抵触搭反感情绪,因而引发德国民众强烈个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德国人为摆脱《凡尔赛条约》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拉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种种因素配合以搭德国拉希特勒纳粹党个领导下,终于爆发规模空前个第二次世界大战

魏玛共和国 (1918年—1933年)[编辑]

主文章:魏玛共和国

战后个魏玛共和国是拉德国个土地上建立一个和平、自由、民主个政权个一次努力。但是,魏玛政府自一开始就注定困拉经济问题搭本身魏玛宪法固有个缺陷。

开始个几年,魏玛共和国弗得弗忙拉处理左翼搭右翼相继发动个叛乱搭1923年个严重个通货膨胀。接下来,由于德国托战时敌人们个关系逐渐缓搭搭赔偿债务个放宽,情况有些好转。盟国一定程度上恢复秩序搭繁荣,全靠总理兼外交部长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迭种繁荣一直延续到1930年来临个大萧条之前。

此后,经济个衰退,加上对1923年超速通货膨胀个记忆搭凡尔赛条约严酷个条款引发个民族主义反对声音,从内外两方面断送魏玛政府。阿道夫·希特勒搭渠个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利用了迭一现实搭弗断增长个失业率。纳粹弗断强调民族搭种族个问题,并承诺让失业个人重新获得工作,渠拉把德国个交关多问题归罪拉犹太人个阴谋,并且借刀刺拉背传说,表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个失败是由于内部个通敌造成。

纳粹德国(1933年—1945年)[编辑]

主文章:纳粹德国

Template:Seealso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魏玛共和国个政局开始转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为领袖个纳粹党拉1933年1月30号开始掌握德国个政权。

希特勒执政后,对内开始实行白色恐怖,镇压异己分子,通过冲锋队党卫军盖世太保搭渠个遍布各地个劳动营搭集中营实行法西斯专政。希特勒是通过鼓吹强烈个民粹主义上台个,上台后便开始对犹太人种族压迫。1933年12月1号通过《保证党搭国家统一法》。1934年8月1号通过《德国元首法》等,加强法西斯独裁统治。希特勒奈国家经济纳入战争轨道,加快重整军备个步伐。1935年3月16号,希特拉突破凡尔赛条约个封锁,宣布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起50万人个军队,次年宣布实行由戈林主持个“四年计划”,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西方各国。1936年3月7号,希特勒奈德军开进莱茵非武装区,7月武装参与西班牙内战

11月25号缔结《反共产国际公约》,1939年5月22号,拉柏林订立钢铁同盟,到此,三国正式结盟,被称为轴心国。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9月,拉慕尼黑会议上,希特拉表示「取得苏台德地区以后,德国弗再有领土要求」以搭英法个绥靖政策个驱使下籤订《慕尼黑协定》。10月,德国背约佔领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号,德国以闪电战进攻波兰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随后迅速占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1940年击败英法联军,并占领法国,建立维琪政权,随后占领南斯拉夫希腊等国。

1941年6月22号,德国开始进攻苏联,起初德国推进顺利,但拉1942年个史达林格勒战役中,德军失利,苏联大举反击,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个转折点。

1944年6月6号,美英联军拉法国诺曼底登陆,1945年4月30号希特勒自杀,1945年5月8号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尔达协定,苏美英法分区佔领德国,柏林作为特殊单位由4国共同管理,德国东部地区被分割给波兰苏联。1949年5月,美、英、法3国佔领区合并,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苏联佔领区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

冷战时期[编辑]

1945年5月8号法西斯德国战败后,根据《雅尔塔协定》搭《波茨坦协议》,德国除割让给苏联搭波兰11.4万平方公里土地外,渠个馀部分搭首都柏林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

1947年1月1号,美占区搭英占区组成联合经济区,同年4月法占区也加入该联合经济区。1948年9月由州议会代表组成协商会议。1949年5月8号,协商会议通过《基本法》。5月23号,公布《基本法》,正式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9月20号,由阿登纳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联邦德国个议会由联邦议院搭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个最高司法机构是联邦宪法法院。

1946年4月苏联占领区个德国共产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合并,成立德国统一社会党。1947年12月6号,拉柏林苏占区召开德国人民第一次代表大会。1949年5月30号德国人民第3次代表大会批准宪法。同年10月7号临时人民议院通过宪法。10月7号,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10月10号苏联占领当局奈行政职权移交给临时政府。

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年底,柏林正式分裂成为两个城市。1961年,民主德国拉东西柏林边界自家个一侧修建柏林墙,并且切断西德托西柏林个交通运输,冷战达到最高峰。美国靠空投物资支援西柏林,即是柏林空运

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较快。70年代,德国出现“经济奇迹”。到统一前,联邦德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第四大国,贸易第三大国。民主德国拉东欧国家中经济是发展最健康搭快速个,统一前,东西德国侪被世界银行列为世界十大经济体之一。

德国再次统一[编辑]

主文章:两德统一

1990年10月3号,前民主德国个领土并入联邦德国

关拉德国统一个条约达成拉1990年2月13号,迭个协议通过1990年2月14号个所谓“四加二协议”(英美苏法四个占领国搭东西德国)得以实现。统一后个德国被认为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个扩大延续而非继承国,因此仍然是欧共体(后来成为欧盟)搭北约个成员国;此外,西德拉所有国际组织中个成员资格均被渠个取代[2]。根据1994年《柏林-波恩法案英语Berlin/Bonn Act》,柏林成为统一之后个德国首都,而波昂则获得“联邦城市”(Bundesstadt)迭一独有地位,保有一些联邦机关[3]。政府迁移拉1999年全部完成[4]1998年选举英语German federal election, 1998德国社会民主党政治家格哈特·施罗德当选首位红绿联盟德国总理,托联盟90/绿党共同组建政府。

2015年,德国受到欧洲移民危机个影响,成为了多数移民进入欧盟后个目的地。德国通过配额机制奈移民根据税收搭人口密度分配到各州,乃朝接受了超过了一百万人个难民。

注释[编辑]

  1. Stefan Reiß: Fichtes „Reden an die deutsche Nation“ oder: Vom Ich zum Wir. Akademie-Verlag, Berlin 2006.
  2. Vertrag zwisch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und der Deutschen Demokratischen Republik über die Herstellung der Einheit Deutschlands (Einigungsvertrag) Art 11 Verträge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de). Bundesministerium für Justiz und Verbraucherschutz. 访问日脚2015-05-15.
  3. Gesetz zur Umsetzung des Beschlusses des Deutschen Bundestages vom 20. Juni 1991 zur Vollendung der Einheit Deutschlands (de). Bundesministerium der Justiz (1994-04-26). 访问日脚2016-06-22.
  4. "Brennpunkt: Hauptstadt-Umzug" (in de). Focus (Munich). 1999-04-12.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1-04-30. Retrieved 2011-03-19. 

参考文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