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

出自维基百科,自由个百科全书

法鼓山,是台灣佛教團體,來台灣佛教四大山頭裡向評價最優。 創辦人為聖嚴師父,對人類跟宗教有不可抹滅个影響力,也曾經代表中華民國來聯合國發表宗教大同个世界和平宣言。

法鼓山祖庭是東初老人創建个「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建造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當時,東初老人推動台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而且每年全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1977年,聖嚴法師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跟農禪寺个住持席位,除脫繼承東初老人个志向之外,更加讓深奧个佛法簡化為眾生全能夠理解、接受搭運用个觀念及其修行法門,接下來就展開弘法利生个大菩薩行儀。隨後由於農禪寺與中華佛學研究所信眾與學生與日俱增,於1989年因緣購得今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个一塊土地,聖嚴法師就此命名為「法鼓山」,故以「法鼓山」為名義成立財團法人,從事社會教化,心靈輔導及關懷弱勢等公益活動。

歷史[编辑]

創辦人[编辑]

聖嚴法師承東初老和尚个遺志,於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接掌佛教弘化事務。1989年,聖嚴法師購地創辦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2006年9月2號,果東法師接任法鼓山第二任方丈住持,連牢擔任3屆。2018年9月2號,果暉法師要擔任第六任方丈。

開山[编辑]

法鼓山第一期工程動土典禮於1993年舉行。後首來為著進一步落實教育理念,在同年,法鼓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其後隨著建設个展開,法鼓山也取法中國古道場,在大殿正下方增設一座地宮,於1996年舉行奠基大典及地宮安寶儀式,擔三百多件台灣佛教典籍、文物保存進去,並註明在公元三千年个辰光再好開啟,此舉為台灣佛教文化傳承寫下歷史新頁。

經過十多年努力搭經營,法鼓山第一期工程終於在2001年正式落成啟用,並一眼眼讓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搬進去,一步步地擔構築中个佛教教育園區具體呈現在世人面前。2002年舉行大殿上樑安寶典禮,意味著園區工程將進入另一階段。

命名[编辑]

「法鼓」一詞,佛教經典裡向多次提及。譬如講《妙法蓮華經 · 化城喻品第七》裡向一句閒話:「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及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所謂「擊大法鼓」,就是敲響佛法淨化心靈个鼓聲,讓人心獲得安樂跟平靜。由於法鼓山的地理形貌,就像一隻大鼓,故引經典之喻,取其似鼓之形,「法鼓山」因此而得名。

鎮山物[编辑]

2006年12月23日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行法鼓山鐘樓个落成儀式。鐘樓上立有「法華鐘」,為法鼓山之鎮山物。法華鐘,用青銅鑄造,重25噸、高4.5公尺、直徑2.6公尺,最厚个地方為29.6公分,鐘型為唐式。2004年5月委托日本老子株式會社」鑄造,一直到2005年11月再完成。「法華鐘」个特別之處,就在鐘个內外面刻有《妙法蓮華經》,共六萬九千六百三十六字、《大悲咒》,共四百二十四字以及「多寶塔雙佛並坐圖」一幅。

理念[编辑]

眾願成就[编辑]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講過:「法鼓山資金弗多,但是產生个影響力是深遠廣大,箇就是我爾个特色;法鼓山為社會帶動良好風氣,提供有利个修行方法,箇是我爾个貢獻。」

1989年法鼓山正式提出渠个理念——『提升人个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之後,就依照昰个主題舉辦各項弘化活動。

1992年提出『心靈環保』个觀念,來箇年也定為「心靈環保年」。

1994年提出「四環」觀念,所謂四環就是指:四種環保,以心靈環保為主導,從心出發、由內及外,推己及人地擴大到對社會、人類、環境、自然、生態个整體關懷。

  • 心靈環保—心靈環保是法鼓山所有行動總綱,主要意義在保持心靈環境个純淨及安定。
  • 禮儀環保—以心儀、口儀、身儀个淨化,促進人類和諧發展。
  • 生活環保—少欲知足、簡樸自然,落實禪宗「修行就在行住坐臥間」个觀念。
  • 自然環保—知福惜福、感恩大地,體會認識到人是自然个一部分,應極力保護自然免受污染跟破壞。

因此,法鼓山近嗆舉辦佛教化个聯合奠祭、聯合婚禮、聯合祝壽等儀式,就是希望引導眾生將四環觀念落實於生活中。

1999年提出「心五四運動」,整合了前幾年來提出个重要觀念搭方法,作為廿一世紀人類个生活標竿。心五四運動是一項心靈建設工程,是法鼓山為實踐四種環保而推出个觀念搭方法,擔佛法當中深奧个名相跟學理轉化為一般人全可以理解个觀念跟方法。

攏總五大項,每一項內全有四種「心」个觀念跟方法,因此稱之為「心五四」。

  •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為提昇人品,建立新秩序主張。
  • 四要—需要个再要、想要个弗重要、應該要个再要、弗好要个弗應該要个絕對覅,為面對煩惱,安定人心个主張。
  • 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為解決人生困境个主張。
  •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為增進全人類福祉个主張。
  • 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
  1. 感恩——使我們成長的因緣;
  2. 感謝——給我們試煉的機會;
  3. 感化——教化自己;
  4. 感動——用心體會生命,用行動影響他人。

因此,法鼓山則由創辦人聖嚴法師提出了一個共識:

  1. 從理念丄提昇人个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2. 在精神丄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
  3. 在方針裡回歸到佛陀本意,推動世界淨化。
  4. 最後,落實个方法為 — 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

1990年聖嚴法師寫下「四眾佛子共勉語」,希望能夠為普世帶來和平共修个力量。內容為:

  1. 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世明燈。
  2.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3. 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己。
  4. 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5.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6. 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7. 為了廣種福田,哪怕任怨任勞。
  8.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9. 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
  10. 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

相關寺院、團體、道場及單位[编辑]

僧團[编辑]

僧團成立於公元1980年。在編制上設置有都監一位、副都監一位,而且有賢首會、都監院、事務院、禪修推廣中心、佛學推廣中心、關懷中心、教育院、僧伽大學佛學院、事業體等單位,是法鼓山目前个核心組織機構。成立宗旨為:組織佛教教團、培養青年僧才、弘揚法鼓山理念,落實人間淨土个理想。昰个機構主要活動是研發、推展各種禪修、佛學教育、關懷弘化等。法鼓山僧團以聖嚴法師為精神導師,成立緣起於1977年師父從美國回到台灣接管中華佛教文化館跟農禪寺。為了培訓弘揚佛法及住持三寶个青年僧眾人才,農禪寺於1979年8月成立了「三學研修院」,成員為原譯經院个成員跟曾經參加禪七个學員,一共十人。之後一點點增加,成員之中包括僧俗四眾。譯經院結束以後,成員當中有人發心出家,「三學研修院」逐漸發展為法鼓山「僧團」。另外,隨著「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个完工,目前昰个核心組織也因此搬到丄。

中華佛教文化館[编辑]

中華佛教文化館創立於公元1955年。其主要宗旨為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跟社會關懷工作,弘揚正信佛法、漢傳佛教精神。主要活動項目是舉辦各種共修活動,例如地藏法會、千佛懺法會、藥師消災法會、觀音法會等。

來台北北投光明路个「中華佛教文化館」,是法鼓山个發源地。一開始東初老人租著光明路个公有土地,1955年動土開始興建文化館,一年後正式完工。文化館成立之初,在人力物力缺乏个情況之下,仍舊致力於佛教文化事業傳承跟推展,其中包括主持了《大正新脩大藏經》(簡稱《大正藏》)个影印工作。來1965年更加是創辦著《佛教文化》季刊。另外,每年舉辦兩次法會,即整个七月份个地藏法會跟臘月上旬个佛七,提供民眾共修、沈澱身心个機會,也因此募集資金、物資來救濟。此後,「冬令救濟」每年舉辦而且為文化館个一項傳統。1977年12月15號東初老人圓寂,在美國个聖嚴法師繼承老人遺願,立即返回台籌辦成立「財團法人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於1978年春召開第一次財團法人董事會成立大會。1984年文化館開始動工擴建,於1986年4月19號舉行落成開光典禮。昰一年,聘請護持文化館廿多年个鑑心法師擔任文化館住持。

農禪寺[编辑]

農禪寺入口標記
早期个農禪寺
農禪寺水月道場
農禪寺水月道場

農禪寺成立於1975年。主要成立宗旨為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推動佛法、漢傳佛教精神。目前以舉辦各種法會共修活動,譬如講念佛、初級禪訓班、大悲懺法會、淨土懺法會,以及皈依典禮、週日講經等活動為主。

法鼓山的重要發源地 — 農禪寺,由中華佛教文化館開山長者東初老人於北投購地一塊所初建,當時為文化館下院,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之後,由聖嚴法師接掌管理。1971年由東初老人帶領弟子開始建造,到1975年落成啟用,命名「農禪寺」。創建之初,老人為了效法唐代百丈禪師所創立个叢林制度,期望弟子務農維生、禪修个生活為家風,因此取名為「農禪寺」。農禪寺早期為一棟兩層樓的農舍:一樓為客房;二樓供奉文殊師利菩薩,稱為文殊殿。寺院周圍遍佈菜園、竹林,一直到1977年常住眾只四个人,一般辰光親手種植蔬菜,提供畀寺院素齋。1978年,當時个住持聖嚴法師開始舉辦週日講經法會,於1979年成立「禪坐會」,1982年成立「念佛會」,每个礼拜舉辦共修,人數最多超過幾百人。1978年4月,農禪寺借畀在新竹市福嚴精舍个「美國佛教會」駐台譯經院使用。1979年8月成立「三學研修院」,成員即譯經院原有成員跟禪七學員,一共十位。該院進一步發展為「僧團」,而初期僧團運作个所在地就是在農禪寺。1989年,因為北投關渡平原重新開發,農禪寺所在地畀劃進「關渡平原保護區」,面臨拆遷个命運。在多方努力之下,在台北縣金山鄉尋著法鼓山現址,促使法鼓山成立。農禪寺除脫定期舉辦共修以外,早期每个單位譬如講基金會、法鼓文化等辦公室全在此地,到今朝,渠不僅僅是法鼓山个活動核心,更加是珍藏爻法鼓人共同个記憶,也是弘法个重要地點。但是,農禪寺个拆遷問題一直在宗教及地方人士大力奔走之下,而且感念法鼓山早年開山个歷史過程,為傳承市民對於北投農禪寺个集體記憶,促請保留。因此,臺北市政府於2004年7月19日公告登錄農禪寺開山時期建造个二層農舍跟慈悲門等兩處建築物為本市歷史建築,並建議劃為「保存區」,因此也免於拆遷个命運。2010年5月,舉行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動土典禮。2012年12月,水月道場正式落成啟用。

精舍[编辑]

到2017年11月為止,在法鼓山現有弘化框架當中,除脫法鼓山佛教教育園區、農禪寺,台灣各地也有臺北市大安區安和臺南市北區臺南等分院,以及臺北市北投區雲來寺、新北市三峽區天南寺、桃園市大溪區齋明寺、臺中市西屯區寶雲寺、南投縣埔里鎮德華寺、臺南市佳里區雲集寺、高雄市鳥松區紫雲寺、臺東縣臺東市信行寺等。但是近嗆由於參與法鼓山个活動人數不斷增加,現有空間弗足,因此規劃中型道場作為弘化、舉辦各項活動使用。以佛教經典中經常出現个「精舍」為名,意解精進修行个地方,提醒四眾以佛法修證為依歸。目前成立个精舍有:蘭陽精舍、基隆精舍、中山精舍、三民精舍等。

齋明寺[编辑]

有一百六十年歷史个桃園大溪齋明寺,由性悅法師創建於清代道光末年(約西元1850年代),法脈繼承於南海普陀洛伽山;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審定為三級古蹟。1999年1月22日正式交由法鼓山承接法務,由聖嚴法師為第七任住持。

齋明寺建寺初名為「福份宮」,1873年(清同治12年)第二代住持黃普瑟居士改建瓦茸堂宇,更名為「齋明堂」,法脈轉承齋教龍華法脈。1911年第三代住持胡普惠居士擴大改建殿宇及東西二廂。1926年第四代住持江普梅居士尊福州个鼓山湧泉寺聖恩和尚為師,傳承鼓山曹洞宗禪學法脈。1938年第五代住持江普乾居士因台灣日治時期个情势,聲請加入日本曹洞宗聯絡寺廟,更名為「齋明寺」。1998年第六代住持江會觀居士希望讓齋明寺革新再造,就邀請聖嚴法師接任住持,讓齋明寺回歸正信禪寺。1999年1月22日齋明寺舉行交接儀式,擔印信交畀聖嚴法師,同年9月11日舉行晉山典禮,正式敦請聖嚴法師為第七任住持,齋明寺因此由法鼓山管理。由於齋明寺歷史悠久,再加上歷代住持對寺產个愛護,寺院當中保藏了交關珍貴文物。在經書當中,以原版拓印个宋磧砂藏經為最珍貴;在書畫方面,則有總統嚴家淦、于右任、梁實秋等人个作品。齋明寺環境清幽,臨大漢溪,往昔有「崁津歸帆」、「靈塔斜陽」个稱謂,列為大溪八景之兩,佢个古道也是老早仔到大溪个捷徑,現在已經成為古蹟巡禮當中个重要景點。

臺中寶雲寺[编辑]

臺中分院个緣起於1988年8月,聖嚴法師在台中信眾謝淑琴个邀請之下,初次來到台中市中興堂進行兩天个專題演講,由於參加民眾積極,所以發起成立台中分院个願。但是一直到1991年來臺中市再買進一間八十多坪个公寓,來許年4月4日舉行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台中分院」於是成立。但隨著護持人數增加,原有公寓出入在管理丄有弗便,所以來1992年10月遷到柳川東路丄,1996年5月再遷到忠明路丄弘法。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基於安全考量,2000年9月遷到西屯區市政路丄,弘法迄今。目前主要以舉辦各種共修活動、菩薩戒誦戒會、地藏法會、大悲懺法會,以及成長營、合唱團、佛學講座與兒童讀經班等為主。2014年12月3日原址改建完成,更名為寶雲寺。

台南分院[编辑]

台南分院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90年8月17日法鼓山護法總會首次來台南舉辦聯誼會,聖嚴法師南下慰問,在當時台南唯一一位勸募會員楊黃玉淑,主動邀集友人加入護持,因此揭開了台南分院涓滴成長路程。當初,共修地在勸募成員家中,隨著人數增長,就透過當時法鼓山台南念佛會會長顏淨一居士協助,借用台南府前路「德化堂」為共修處,後首在1991年7月1日成為法鼓山「台南辦事處」所在地。1993年5月遷到南門路丄,1998年4月買進台南市西門路丄一處房屋,「台南分院」因此成立。1998年11月22日新道場正式啟用,來年三月舉行開光,開啟爻台南地區弘法个新歷程。現在以舉辦各種共修活動,譬如講佛一、佛二、佛三,菩薩戒誦戒會、地藏法會、大悲懺法會,舉辦法器練習、讀書會、佛學講座、兒童讀經班、小法鼓兒童繪本導讀、生命成長課程、健康講座等。另外,在台南市佳里區个「雲集寺」,也屬於法鼓山台南分院所管理个分院。

紫雲寺[编辑]

創立於1960年个高雄南天台紫雲寺,來在高雄縣鳥松鄉,由開山住持演禪長老尼買地創立,由於長老尼是天台宗高僧斌宗上人弟子,因此在紫雲寺上冠上「南天台」个宗派。第二任為淨圓法師。2001年1月演禪長老尼跟淨圓法師顧及本身年事已高,為承續法務,就交畀法鼓山承接,聖嚴法師為第三任住持,成為法鼓山在高雄地區弘化的重鎮。另外,來高雄市三民區个「三民精舍」,也屬於法鼓山紫雲寺所管理个精舍。

信行寺[编辑]

信行寺在台東縣卑南鄉,1968年由查妙法師買地創立,1972年交畀會徹法師主持,取佛法當中「信、願、行」个意思,所以取名為「信行寺」。1997年法鼓山台東辦事處因環境原因而決定尋新个場化,還好信行寺也在尋適當个接班人,所以唻促成爻法鼓山台東信行寺个成立。1997年12月25日辦事處正式遷到台東縣台東市信行寺,繼續掌理法務迄今。

雲來寺[编辑]

2006年10月7日正式啟用个雲來寺,來在台北市北投區公館路,是法鼓山團體當中最新完工个寺院。而雲來寺个由來,也跟1989年農禪寺个拆遷問題搭界,因為農禪寺面臨拆遷,創辦人聖嚴法師希望讓台北市民有一个共同修習佛法个地方,就在北投地區積極尋。之後,雖然農禪寺沒畀拆遷,但是來新大樓完工之後,原來在各地承租大樓空間个單位或者事業體一點點遷進來,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法鼓文化、慈善基金會、護法總會及行政中心......等單位。雲來寺雖然叫寺,但是邪其現代化,在台灣所登記个寺院廟當中,算是比較少見个一種建築。

東初禪寺[编辑]

1975年冬,來日本東京立正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个聖嚴法師應美國佛教會沈家楨居士邀請,到美擔任美國佛教會董事長兼副會長及美國大覺寺住持一職。1977年5月,應當地學佛青年需求而開辦禪坐訓練班,於是借沈居士个「菩提精舍」主持第一次禪七。1978年底,在弟子幫助之下,來紐約市皇后區(Queens)林邊(Woodside)租下來一層房子,成立「禪中心」(Chan Meditation Center)作為固定道場。第二年7月,聖嚴法師為了紀念恩師東初老人,特地擔此渠命名為「東初禪寺」,英文名稱為「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Culture」,跟來台灣个中華佛教文化館名稱相同。1979年來一樣是皇后區个愛姆赫斯忒(Elmhurst)个柯羅娜街(Corona)集資購置一處二層樓个舊磚房,來1981年5月10日落成使用。隨著弘法活動及信眾增加,1987年搬遷到對對過比較寬恕个三層樓房,一直用到現在。東初禪寺經常性舉辦个活動當中,以「禪七」最具特色,其中多是借此活動接引西方人親近漢傳佛法、修禪个主要管道之一。

象岡道場[编辑]

至1977年,東初禪寺已經舉辦七十七場禪七跟多項活動,隨著修禪弟子增加,東初禪寺个使用已經超過負荷,於是就在1997年7月來紐約上州象岡鎮(Shawanggunk of Ulster County)購置土地,成立「象岡道場」,作為專用之禪修中心。

來山坡丄个象岡道場,「象岡」二字,是來自印第安語Shawanggunk个音譯,釋意「白顏色个山」,而道場叫「象岡」个原因,也是希望佢成為一个培養佛門龍象人才个聖地。

禪修推廣中心(傳燈院)[编辑]

法鼓山一直以推廣禪修為主要弘法重點之一,所以來2000年5月成立「禪修推廣中心」,讓禪修活動能夠更加系統化、普及化,也研發各式適合現代人个禪修活動。2005年起改名為「傳燈院」。宗旨就來於推廣禪法、落實理念。主要舉辦个活動項目為禪修相關課程。

佛學推廣中心[编辑]

為了讓佛學推廣跟教育更加有制度化,法鼓山來2000年4月成立「佛學推廣中心」,希望專責單位个運作,好讓四眾瞭解佛教經典(如《法華經》、《如來藏經》、《四十二章經》……等)還有認識宗派(如禪宗淨土宗華嚴宗……等),去除脫因為艱懂个佛學名相讓大眾失去興趣个障碍,希望因此對經文个解釋來推動大眾化教育、弘揚正信佛法、推動心靈環保等。單位个主要活動為:舉辦讀書會及讀書會帶領人種子培訓營、安排各地佛學演講等等。

護法總會[编辑]

為著護持中華佛學研究所、農禪寺个拆遷工作,多位熱心个信眾來1989年3月自動發起成立「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理事會」,推動募款事宜。

許年5月,「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理事會」正式成立,由楊正、賴燕雪擔任首屆正、副理事長,是為護法總會个前身。

1992年10月為了因應「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成立,「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理事會」也更名為「法鼓山護法會」,主要負責舉辦各項活動及籌募經費等。理念是借勸募基金以弘揚佛法,推動良善風氣、提昇生命品質。

法青會(青年發展院)[编辑]

1994年7月農禪寺舉辦第一屆大專禪七,同年11月10日應學員要求組成「法鼓山大專青年學佛會」。

來同期,法鼓山舉辦暑期兒童營,每年全有交關熱心个大專青年參與活動企劃、執行,為了整合資源,來1997年暑假成立「法鼓山學佛營隊」。

由於「法鼓山大專青年學佛會」跟「法鼓山學佛營隊」全是以大專青年為主要成員,因此在1998年合併為「法鼓山青年服務隊」,1999年為了組織完整並且擴大服務已經畢業个青年,所以改組為「法鼓山大專青年會」,簡稱「法青會」,主要成員及服務對象為18歲至35歲个青年。

成立个主要目的為接引青年修習正信佛法、推廣青年精進修行禪法、培養青年弘法人才。

目前已經正式更名為「法鼓山世界青年會」,為了推廣青年族群的加入,來2006年正式成立「青年發展院」,接納更加廣大个青年族群。目前總部來台北市西門町个法鼓山德貴學苑。

僧伽大學[编辑]

東初老人曾經發表多篇文章呼籲佛教界成立佛教大學,而聖嚴法師也在1961年來《人生》、《覺世》等刊物當中為佛教大學請命。但是一直到1998年10月2日再召集到相關人員擬定「法鼓山佛學院規劃書」,隔年3月2日來農禪寺召開第一次佛學院籌備會議。2000年3月15日再來農禪寺舉辦一場「佛學院辦學經驗交流座談會」,邀集當時台灣每个佛學院負責人,就僧伽教育、佛學院運作進行廣泛交流。經過兩年多个籌備,僧大確立了建校目標跟完成各項軟硬體設備後,來2001年秋開辦,首屆招生計有男眾九名、女眾廿九名共三十八名學生報名考試,實際錄取男眾五名、女眾十八名。當中特殊規定就是:學僧必須來第三年剃度,成為僧團个一員。

渠个教育目標為以漢傳佛教个理論搭實踐,培養德學兼備、解行並重,具有高尚宗教情操,而且好帶動社會淨化个僧才。其次、造就因應時代潮流下个佛教僧才,推動佛教教育文化工作,落實社會關懷。還有、加強國際交流跟語言訓練,推動佛學教育國際化,培養深具國際宏觀个弘化僧才。僧伽大學雖然以大學為名,而且有一定个學制,但是仍舊是養成僧人个養成教育,跟一般个大專院校體系並弗一樣,因此,就沒無教育部个認證。

中華佛學研究所[编辑]

「中華佛學研究所」前身為「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由前教育部部長兼中國文化學院(現為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博士提倡成立,目的為發揚漢學。創立之初屬於中華學術院,附屬於中國文化學院學區內。

1975年聖嚴法師獲得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張其昀先生有意聘請法師任教。1978年,法師應張其昀先生應聘,正式擔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1981年8月招收第一屆學生,1984年由於中國文化學院改制,所附屬个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停止招生,時任所長个聖嚴法師就認為雖然停止招生,但佛教的高等教育不好停下來。

1985年秋,以「中華佛學研究所」个名義繼續招生。1986年遷到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

中華佛學研究所來1987年向教育部申請立案,同年7月1日批准立案,於8月22日舉行成立大會。之前由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發行个《華岡佛學學報》,從第九期起更名為《中華佛學學報》。

1992年由方甯書教授接任聖嚴法師為第二任所長,1996年則由李志夫教授任第三屆所長。

中華佛研所另外為社會人士設立了「佛學教育推廣中心」,規劃佛學與禪修个研究課程。2001年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第一期工程完成,中華佛研所便遷到金山現址。

學制課程為每年招收十到十二名具备大專學歷个研究生,授予三年課程。另外,1990年起每年招考選修生多名,修業期限二年。

1996年起,針對弗好成為正式研究生者,另甄選選課生若干。

法鼓文理學院[编辑]

法鼓文理學院个辦學理念為以宗教關懷為經,人文關懷為緯,培養人文及社會科學人才,從事人文教化跟社會服務工作。2014年正式申格為法鼓文理學院,可惜辦校超過七年,還沒博士生順利畢業,招生名額也每年減少當中。

法鼓文化[编辑]

法鼓文化成立个因緣,可以追溯到東初老人在中華佛教文化館推展佛教文化事業个時期,為了保存佛教文獻,東初老人先後編纂了《禪學大成》、《蓮池大師全集》、《淨土十要》、《中華佛教美術》、《中華佛教叢書》、《民國高僧傳》及《中印佛教交通史》、《中日佛教交通史》、《中國近代佛教史》等叢書,為研究佛教歷史文化提供依據。老人圓寂之後,一度停止个文化事業,一直到聖嚴法師回國之後,來方甯書教授个幫助之下,來1980年5月成立「東初出版社」,繼承東初老人个文化使命。出版社成立之後,首先出版了七冊个《東初老人全集》;其他出版物為聖嚴法師編寫个基礎佛教入門書籍,譬如講《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戒律學綱要》等等。另外,也出版中華佛學研究所个學術論文著作,另一方面也同時出版「佛學小叢刊」來跟大眾結緣。另一方面出版部發行《人生》、《法鼓》兩刊雜誌。1989年法鼓山創立,東初出版社開始出版不同系列,包括「寰宇自傳」、「禪修指引」、「智慧海」、「現代經典」等,以及「有聲書」有聲書籍,來1994年集結聖嚴法師之前个所有著作,編成一套四十七冊个《法鼓全集》。1995年7月擔東初出版社擴大為「法鼓文化」,朝向多元出版事業發展,並來1996年開始參加台北國際書展。

基金會[编辑]

法鼓山體系目前有多个運行个財團法人基金會,成立日脚是:

  • 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1992年3月17日經教育部核准成立,同年7月14日正式運行。
  • 法鼓山佛教基金會 1997年6月25日經內政部核准成立。
  • 法鼓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2001年3月成立。
  • 法鼓山人文社會暨獎助學術基金會 1999年10月4日成立。
  • 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 2006年1月18日經教育部核准成立。
  • 法鼓山千手觀音大愛基金會

參考資料[编辑]

  • 《法鼓山簡介》中、英文 2006年版
  • 《法鼓山年鑑-總論1989~2001年》釋果毅總編輯 台北市:法鼓山基金會 2005年10月初版 ISBN 986-81352-2-2
  • 《法鼓山年鑑-2002》釋果毅總編輯 台北市:法鼓山基金會 2005年10月初版
  • 《法鼓山年鑑-2003》釋果毅總編輯 台北市:法鼓山基金會 2005年10月初版 ISBN 957-98949-6-5
  • 《法鼓山年鑑-2004》釋果毅總編輯 台北市:法鼓山基金會 2005年10月初版 ISBN 957-98949-8-1
  • 《法鼓山年鑑-2005》釋果毅總編輯 台北市:法鼓山基金會 2006年9月初版 ISBN 978-957598-365-9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