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口

出自维基百科,自由个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從空中鳥瞰吳淞口
吳淞口日出
吳淞水位鐘
吳淞口燈塔
吳淞左導堤

吳淞口,爲黃浦江長江之口[1],勒拉東亞上海市寶山區吳淞街道搭浦東新區高橋鎮当中[1][2],寬約800米[1],長約1.8公里[2]。宋時原系吳淞江長江之一口,遂名吳淞口[1]。明永樂二年(1404年)[1][3]夏原吉[3]開浚範家浜,引大黃浦吳淞江出海[1][3]。正德十年(1515年),引吳淞江入宋家浜。隆慶三年(1569年),海瑞疏浚宋家浜,引吳淞江黃浦吳淞江遂成爲黃浦个支流,吳淞江出口段搭大黃浦、范家浜連爲一體[3],最終成爲黃浦江个出口[1],但仍沿稱吳淞口[1][3]。經歷年疏浚,乃朝漲潮个辰光吳淞口航道維護水深爲-8米[1][2],一經爲上海港船舶進出長江口个咽喉門戶[2],輪船由前後引導燈樁引經吳淞口進港航道即可駛入上海港[4]。吳淞口由上海海事局吳淞交通管制中心下屬个吳淞海事局管轄[5]

設施[编辑]

吳淞水位鐘[编辑]

清同治元年(1862年),吳淞口設置指示潮位个標杆,爲船隻助航[1]。光緒十六年(1890年),上海海關勒黃浦江張華浜設置水尺,由人工觀測水位,始有潮位紀錄。民國元年(1912年)1月,浚浦局勒吳淞口炮臺灣設立[6][7]島式[8][9]自記水位站,設有潮球一座,指示水深[6]

民國22年(1933年)搭民國32年(1943年)[6],先後裝有“圓盤潮汐指示儀”[10],指示潮汐水位變化[6],告咾水位站也叫作吳淞炮臺灣潮汐指示儀,具備記錄與顯示雙重功能[10]。“圓盤潮汐指示儀”初期勒拉夜到採用電燈照明,後首來改成功白顏色霓虹燈[10]

1962年,拆脫白色霓虹燈裝上航標燈作爲燈樁使用。1981年,水位站受8114號強颱風襲擊而損毀脫[10]。1985年,勒原水位站東側10米處重建一座水位站搭自動顯示个水位鐘,隔手勒拉1986年2月投入使用[6]至今[10]

吳淞口燈塔[编辑]

清同治四年(1865年),勒吳淞口西岸个一座洋式矮屋內點燃油燈指示船隻進入吳淞口航道。同治十一年(1872年),始建吳淞燈塔,替代洋式矮屋內个油燈[1][7],爲船隻導航[11]。宣統二年(1910年),勒吳淞左導堤終端設置躉船,夜裏向點燈作爲航標[12][13][14]。民國17年(1928年)7月[13][14],拆脫躉船[14],勒吳淞左導堤終端設置固定河塘燈樁[12][13],重20餘噸,日夜發光[13][14]

1988年,上海海事局對河塘燈樁進行改造重建,改樁身爲圓錐形鐵筒,並擔名字改成功吳淞口燈塔[14]。1999年12月29日,改造重建吳淞口燈塔。樁身爲白色圓柱形鋼筋混凝土,塔高20.1米,燈高17.4米,射程達13海裡,閃白5秒一次,裝有雷達應答器,無人值守[12][14]

吳淞左導堤(石梗)[编辑]

清宣統二年(1910年)三月完工[13][14],總造價爲202萬兩關平銀[13]。石梗位於黃浦江河口西岸个終端搭長江南岸接壤處,以吳淞海軍碼頭向外213米與吳淞炮臺圍牆外152米交點爲起點,向外延伸成微彎形,半徑2.4公里,全長1395米[13]。石梗建成後,宣統三年(1911年),又勒吳淞口東岸建成長1500米个[7]右順壩[2][15],形成喇叭口,引導潮汐主流沖刷河口淺灘,增大進潮量[13],擔吳淞外沙暗沙刷深[13][15]

1957年,對石梗進行局部整修。1958年始,勒石梗堤腳邊拋泥,勒石梗外拋石,以護坡腳。1965年初至1966年底,又對石梗實施沉排護底、拋石護坡、修補堤面等工程,增設石梗燈樁3座[14]

參考文獻[编辑]

參見[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