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原人

出自维基百科,自由个百科全书

原人(梵語:puruṣa पुरुष),也叫神我,來印度教裡向是指在宇宙當中个自我 (self)或者是意識(Consciousness)。原人可以跟同為印歐宗教神話个北歐神明尤彌爾(Ymir)相比較。原人最早起源於吠陀時代,隨後成為古代印度哲學个概念,數論派以此為核心概念。大乘佛教也受到昰個思想个影響,但一般來講,佛教對這個概念持批判態度。

概論

[编辑]

來梵文當中,神我有男人、自我跟靈魂等意思,最早起源自《原人歌》,是宇宙最初个開端。原人个傳說後首來轉化,擔神我當成生命个核心跟輪迴个主體,為古印度數論哲學的核心概念。數論派提出“神我”跟“本性”个二元論哲學[1],搭吠檀多主義“梵我幻”一元論相抗衡,成為古印度个主流哲學概念之一。

原人歌丄个記載

[编辑]

原人”最早見於《梨俱吠陀》的《原人歌》當中:『原人之神,無生無死,超驗絕對,其微妙現身,千頭千眼千足,從彼誕生眾天神與人類,原人化身變化成祭品,眾天神用來舉行祭祀,從此祭品產生世間萬物[2]』。

跟數論派个關聯

[编辑]

數論派現存个最早經典自在黑(梵語:Īśvara-kṛṣṇa ईश्वर कृष्णः)寫个《數論頌》(梵語:सांख्यकारिका  Sāṁkhyakārikā)討論到神我跟本性結合,創造出世界萬有,在跟身體分離還有勝性停止活動以後,神我獲得確定而且最終獨存[3]

《數論頌》第二十一頌[4]

神我(跟自性結合)是為了注意到(自性),自性(跟神我結合)是為了(神我)獨存。二者結合就像蹻腳跟瞎子(个結合)一樣。(世界个)創造因此產生。

《數論頌》第六十四頌:

通過修習(廿五)諦,產生非我、非我所,因而無我个知識。(昰種知識)是沒錯誤的,因此是純淨跟絕對个。

龍樹也來佢个書當中引述《吠陀》等經个相關內容[5],真諦譯《數論頌》為《金七十論》,有傳說稱其釋文為天親所寫[6]

跟佛教个關聯

[编辑]

佛教認為神我是對五蘊生起錯誤个「想」而造成[7]

大乘佛教中个如來藏學說,跟神我思想相近[8]

註釋與引用

[编辑]
  1. 姚衛群《佛教的“如來藏 ”思想與婆羅門教的“我”》:「婆羅門教哲學中的數論派和瑜伽派是聯繫緊密的兩個派别。它們關於“我”的觀念基本是一致的。在一般的數論派與瑜伽派的典籍中(尤其是在中國古代翻譯的數論派典籍或漢譯佛典對數論派的敘述中),所謂“我”與一般的奧義書及其他婆羅門教派別說的“我”(Ātman)並不相同。數論派与瑜伽派中說的“我”更為流行的漢譯術語是“神我”(Puruṣa),它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精神性實體。這一實體與數論及瑜伽派中論述的另一實體“自性”(Prakṛti)並列存在,對自性轉化出世間事物起某種作用(參見自在黑的《數論頌》21及喬荼波陀相應的註)。 」
  2. 巫白慧譯解《“梨俱吠陀”神曲選》,《原人歌》:「
    原人之神,微妙現象,千頭千眼,又具千足;包攝大地,上下四維;巍然站立,十指以外。
    唯此原人,是諸一切;既屬過去,亦為未來;唯此原人,不死之主;享受犧牲,昇華物外。
    如此神奇,乃彼威力;尤為勝妙,原人自身:一切眾生,佔其四一;天上不死,佔其四三。
    原人昇華,用其四三,所餘四一,留在世間。是故原人,超越十方,遍行二界,食與不食。
    從彼誕生,大毗羅闍;從毗羅闍,生補盧莎;彼一出世,立放光彩,創造大地,後復前進。
    原人化身,變化祭品,諸天用以,舉行祭祀。溶解酥油,是彼春天,夏為燃料,秋為供物。
    對此原人,太初誕生,灑水淨化,作聖草祭。上天神祇,往昔古聖,及今仙人,用之行祭。
    當此祭典,獻供圓滿,由是收集,酥油凝脂。彼復創造,諸類動物;空中蘭若,村落馴養。……
    原人之身,若被肢解,試請考慮,共有幾分?何是彼口?何是彼臂?何是彼腿?何是彼足?……」
  3. 自在黑數論頌》,第六十八頌:「當與身體分離時,當自性由於實現了目的,而停止活動時,(神我)就獲得了確定的和最終的獨存。」(姚衛群編譯《古印度六派哲學經典》)
  4. 姚衛群編譯《古印度六派哲學經典》,商務印書館,ISBN 7-100-03480-9 / B·524。
  5. 龍樹十住毘婆沙論》卷10:「問曰:韋陀中亦有善寂滅解脫說:『世間先皆幽闇,都無所有;初有大人,出現如日,若有見者,得度死難,更有餘導。』又說:『人身小則神小,人大則神大,身為神宅,常處其中;若以智慧,開解神縛,則得解脫。』是故當知,韋陀中有寂滅解脫。答曰:無是事也,何以故?韋陀經中,有四顛倒。世間無常,而別有常世間,如說:『一作天祠墮落,再亦墮落,三作則不墮。』是為無常中常顛倒。世間苦,而說有常樂處,是為苦中樂顛倒。又說:『我神轉為子,願使壽百歲。』子是他身,云何為我?是為無我中我顛倒。說:『身清淨,第一無比,金銀珍寶,無及身者。』是名無淨中淨顛倒。顛倒則無實,無實云何有寂滅?是故韋陀中無善寂滅法。」
    龍樹十二門論》:「如經說:『裸形迦葉問佛,苦自作耶?佛默然不答。世尊!若苦不自作者,是他作耶?佛亦不答。世尊!若爾者,苦自作他作耶?佛亦不答。世尊!若爾者,苦無因無緣作耶?佛亦不答。』如是四問,佛皆不答者,當知苦則是空。問曰:佛說是經,不說苦是空,隨可度眾生故,作是說。是裸形迦葉,謂人是苦因。有我者說:『好醜皆神所作,神常清淨,無有苦惱,所知所解,悉皆是神,神作好醜苦樂,還受種種身。』以是邪見故,問佛苦自作耶?是故佛不答。……復次,若他作苦者,則為是自在天作,如此邪見問故,佛亦不答。……共作亦不然,有二過故;眾因緣和合生故,不從無因生,佛亦不答。是故此經,但破四種邪見,不說苦為空。答曰:佛雖如是說,從眾因緣生苦,破四種邪見,即是說空。說苦從眾因緣生,即是說空義。何以故?若從眾因緣生,則無自性,無自性即是空,如苦空,當知有為、無為,及眾生,一切皆空。」
  6. 真諦譯《婆藪槃豆法師傳》:「至佛滅後九百年中,有外道名頻闍訶婆娑,頻闍訶是山名,婆娑譯為住。……有龍王名毘梨沙迦那,住在頻闍訶山下池中,此龍王善解僧佉論。……外道採華滿一大籃,頭戴華籃至龍王所,……即為解說僧佉論。……即入阿緰闍國,以顯擊論義鼓云:我欲論義,……國王馝柯羅摩阿祑多,譯為正勒日,……王遣人問國內諸法師,誰能當此外道?……佛陀蜜多羅法師在,佛陀蜜多羅,譯為覺親,此法師本雖大解,年已老邁。……法師即立無常義云:一切有為法,剎那剎那滅,何以故?後不見故。……法師即墮負,……王以三洛沙金賞外道。……還頻闍訶山入石窟中,……捨命身即成石。……天親彌復憤懣,即造《七十真實論》,破外道所造僧佉論,首尾瓦解,無一句得立,諸外道憂苦,如害己命,雖不值彼師,其悉檀既壞,枝末無復所依,報讐雪恥,於此為訖,眾人咸聞慶悅,王以三洛沙金賞法師。」
    窺基成唯識論述記》:「梵云僧佉,此翻為數,即智惠數,數度諸法根本。立名從數起論,名為數論,論能生數,亦名數論。其造數論及學數論,名數論者。此師所造《金七十論》,謂有外道入金耳國,以鐵鍱腹、頂戴火盆,擊王論鼓,求僧論議,因諍世界初有後無,謗僧不如外道。遂造七十行頌,申數論宗,王意朋彼,以金賜之,外道欲彰己令譽,遂以所造名《金七十論》。彼論長行,天親菩薩之所造也。」
  7. 《雜阿含經》卷13〈306經〉:「所以者何?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眼、色,此等法名為人,於斯等法作人想、眾生、那羅、摩[少/兔]闍、摩那婆、士夫、福伽羅、耆婆、禪頭。」
  8. 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

看看別樣

[编辑]
  • 我 (印度教)